正文 南安市GDP與公共財政收入的匹配程度研究(1 / 3)

南安市GDP與公共財政收入的匹配程度研究

財政金融

作者:洪清流

摘要:公共財政收入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調節經濟的有效手段,兩者相互依賴、互相影響。一般認為,公共財政收入與GDP 的比例是否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將可能使國家調控經濟的能力降低,不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或者可能給國民和企業加重負擔,從而抑製消費,同時對企業的再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產生不利影響。

關鍵詞:公共財政收入 匹配度

一、1993年以來南安市GDP與公共財政收入的變動情況

1993年南安撤縣建市後經濟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公共財政收入一年上一個台階。1993-2012年20年間,公共財政收入從22140萬元上升至萬元,均增幅達19.07%。同期,南安市GDP從萬元上升至元,年均增幅15.35%,較公共財政收入增幅低3.72個百分點。由此分析,公共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從1994年的4.02%上升至2012年的9.22%,增長了5.2個百分點,說明南安市的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到政府手中,直接體現出南安市宏觀稅負水平的逐年提高。

二、公共財政收入總量與GDP總量的相關性分析

將南安市1993-2012年的GDP和財政收人數據建立散點圖可見,隨著經濟的增長,財政總收入和稅收收入相應增長。財政收人與GDP總量之間,呈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為了分析GDP增長與公共財政收入的數量關係,現引入計量經濟模型進行研究。以GDP總量作為解釋變量,公共財政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對1993-2012年的原始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設公共財政收入(F)與GDP之間存在線性關係,建立如下模型:F=α+β·GDP,根據1993-2012年南安市公共財政收入與GDP總量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

F=-49465.3649+0.09384·GDP

由R2=0.,說明公共財政收入可被GDP解釋的可信度為98.85%,其它隨機因素占1.15%,回歸方程擬合良好,表明南安市公共財政收入與GDP之間是高度正相關的。同時,彈性係數0.09384表明GDP每增加100元,公共財政收入相應增加9.38元,即在新增加的GDP中隻有9.38%的部分通過分配成為公共財政收入。

2012年南安市的GDP增長14.54%,為萬元,絕對值增量為萬元,相應公共財政收入可增加78786萬元。但南安市公共財政收入實際完成萬元,增收95020萬元,增幅為18.45%,公共財政收入增幅明顯高於GDP,究其原因主要是非稅收入的大幅增長,如果剔除該因素,即非稅收入也按18.5%增長,則公共財政收入修正為萬元,增收79613萬元,增長15.5%,這與回歸方程分析還是相吻合的;另一方麵也說明南安市2012年公共財政收入增幅與GDP不相匹配,主要是受其他隨機因素的影響較大。

三、財政收入增長與GDP的差異性分析

從理論上講,經濟稅源的規模應與GDP的規模相匹配,財政收入增長也應與GDP增長保持基本同步。但受諸多因素影響,南安市財政收入增長與GDP並不完全同步。主要原因是:

一是收入分配因素。GDP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價值(增加值)的總和,財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結果。從初次分配看,各部門創造出增加值之後,一部分以稅收、收費等形式上繳財政,形成國家收入;一部分以折舊、公積金、利潤等形式留在企業,形成企業收入;一部分以報酬、福利等形式支付給勞動者,形成個人收入。從再分配看,初次分配後的企業收入和個人收入中的一部分又通過所得稅、財產稅等形式上繳財政。因此財政收入歸根結底來自GDP,GDP總量擴張是影響財政收入增長的主導因素。經濟總量決定財政收入的規模,GDP分配向政府傾斜,導致GDP增速與財政稅收增幅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