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太倉之後,他便令趙剛將朝鮮國書,禮物和捷報等親自壓運到京城,並囑咐趙剛代他去拜見一下王忠和賽哈智,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就不去了,按照禮製他是必須要回京述職的,他將貨物全部入庫,銀錢全部入了錢莊。
至於賬務對他來說這都是小問題,周書吏按照他的要求已經將整個賬房所需人員組建了起來並重新學習了新式的記賬法和流程。幹過幾年賬房的都是精明的的人,會算賬能不精嗎?周書吏把這些知識傳授給他們之後,都驚為天人,相當完備的一套流程,下麵人隻要有小動作賬麵上立即就能體現出來,而且分門別類之後,每個人隻負責一個專項,大家工作量都減少了,工錢還優厚,實在是運氣好,有這麼一份好工作。
此時王忠已經將東廠搞起來了,給皇上辦差而且又是實職專職,要是辦砸了就有負聖恩了,當然要想整個搞好那是不可能的,不過在商業繁華的江南地區先搞幾個點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他派出的太監也是宮裏的行家裏手了,再看了周書吏的這套賬目之後大吃一驚,在了解了其中的關係就飛馬傳書給上司王忠,請示是否也按這個方法來記賬,好處是清晰明了簡單嚴密,壞處就是撈油水難了。王忠接到請示之後就指示按新的辦法來做,好處少不了大家的。
其實再嚴密的規矩要看操作的人,王忠雖然與王真人接觸不多,但他通過東廠與錦衣衛分權這件事上就已經知道王真人絕不是個不知變通的人,這麼做的好處是杜絕各個環節的貪汙,而將好處提到明麵上,這樣的好處是成績也有,獎勵也有,總不能一年幹到頭了在皇帝那裏沒發交差,僅一個禦下不嚴就被皇上看扁了,靠大夥兒自覺恐怕最後會很難看,因此他毫不遲疑的采用了這套辦法。
朱棣得到密報之後對王真人這次出使朝鮮很滿意,不但沒有觸及朝鮮的利益還給朝鮮送去了個貿易大禮包,至於駐軍和建學堂朱棣確實沒想到,這兩項都是極其花錢的,朱棣並不是不想控製朝鮮,因為他爹朱元璋下過旨意朝鮮為不征之國,再就是動兵要有個借口,比如收複交趾就師出有名,而終明一朝,朝鮮都是對大明以大事之,這種情況讓朱棣怎麼動兵?而王文樂這個辦法好,駐軍朝鮮而不是占領,軍費開支全部通過貿易利潤支出,等於沒花錢,這個邏輯緣於大明禁海,沒有海貿哪來的錢,再就是開設學堂更是謀國之舉,朝鮮本來就用儒學之國,但貴族壟斷了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幾十年之後朝鮮將打破這種壟斷,好好好,朱棣非常高興,此舉正合他意。
再打開捷報一看此次出海遭遇了兩次倭寇侵襲,殲敵千餘,我方僅受傷幾十,尤其是第二戰以弱勝強,全賴火炮之犀利,由此可見海戰將由白刃戰轉向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