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變化(1 / 2)

其實吃了蜜蜂屎的,還遠不止董乾達他們幾個。

這個時期,比他們還要躁動,缺乏理性的。

應該是像水瀾這樣跟風做夢,不管不顧也要出國的人。

由於封閉多年的國門開啟已經有了一段時間。

大量引入國內的電影電視和雜誌,以及舶來商品,讓斑斕的西方世界,越來越撩動人們的神經。

再加上國家對知識份子的政策仍然隻停留於口頭,“知識越來越不值錢”的論調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這一切都促使著從大學校園剛畢業的那一代精英份子,對困守於國家單位的前景看淡,也無不將出國視為美好生活的開始。

這一年,京城報考“托福”的人數增至一萬八千人。

這一年,一個出國學者拍攝的《國人的眼界》紀錄片,在京城文化圈裏廣泛流傳。

這一年,各大機關單位裏,當兩個年輕人人見麵時,最常聽到的對話已經變成。

“嘿,出國的事兒怎麼樣了?

“正辦著呢!”

白了,這一年的“出國熱”已經不知不覺,達到了一種非理性的狀態了。

所有人對米國的感覺,都是高速運轉的城市、忙碌的市民、永不停歇的電梯,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車。

以及人均年收入一萬九千美元和國內七百四十二元人民幣的巨大對比。

如此就形成了一種讓人為之狂熱、迷信一樣的極端論調。

無論你在這兒過得好是不好,一定是出去會更好。

無論任何關係、任何的途徑,怎麼著都行,隻要能出去。

水瀾就是這樣,盡管她對遙遠的異國,是堂還是地域,並沒有多少真正了解。

但未知的國外生活充滿難以抗拒的誘惑。

隻可惜啊,正是因為她有了洪衍武的“格外關照”和陪同。

哪怕她在“托福”考試中考了66的高分,四月闖簽證關也以失敗而告終。

她怎麼也沒想到,在家經過好幾個星期的準備,忍受著從頭晚上就來排隊的辛苦。

結果進去沒見兩分鍾,就被“槍斃”了。

但最氣人的還不是被拒簽這件事,而是她的闖關失敗,居然讓家裏人一個勁兒的叫好。

水嬸甚至做了一桌子豐盛的菜來慶祝。

至於唯一鼓勵她繼續嚐試的洪衍武,忠告中也透著一股子假仁假義。

他居然跟她,聽旁邊別人議論,好像二次過簽希望也不大,讓她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

這讓她的一顆心簡直跌落到穀底,足足哭了三。

短時間內,是很難再有勇氣,去重新麵對那讓人提心吊膽的審視,外加露宿一宿的艱巨挑戰。

與之類似的是,由於改革開放進行到了一定程度。

長期以來,所積攢的其他不良效果也都開始集中發散。

一時間,社會上欠罵的事兒好像越來越多。

就連知足常樂,奉行與人無爭的普通老百姓,也都有點受不了了,從腦仁兒裏冒火氣。

比如,京城市的飲食服務業在這一年有個明顯的變化。

由於外來人口的持續、成倍增長,還沒有完全消化“知青返城”問題的京城市政設施和服務體係,變得更加難以承重,與市民沸騰的現實生活需求發生嚴重衝突。

不但“吃飯難、穿衣難、住店難、理發難、洗澡難、修理難”這些老問題愈加凸顯,交通難也成了新問題。

尤其這裏麵還有一個時代的特殊性。

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年齡不饒人,在這一年都逐漸退下來了,開始換徒弟們當大拿。

偏偏價碼卻因通貨膨脹又上去了。

這還能不招致怨聲載道嗎?

因此,哪怕是既“號召興辦夜市”之後,京城政府以更有力,更全麵的號召,來發展市政服務設施和第三產業,讓城市現代化開始了第一次“全麵升級”。

但對於老百姓來,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政府的措施感到滿意和理解。

關鍵就是差在從業人員的素質,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大幅下降上了。

這就叫“老鼠下崽兒,一窩不如一窩”啊。

另外一個,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對經濟和金錢的概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