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才為國為民,奮不顧身,舍身種痘,小娘子有情有義,照顧稚兒,剪發明誓。這太符合大明朝老百姓的價值觀了。結局也是大團圓,大家夥都喜聞樂見,所以這個故事迅速的在江淮大地流傳開來。伴隨著牛痘的推廣,故事越傳越遠,幾乎天下皆知了。
新晉大名士的小相公屈尊招呼大家夥入那種痘社,免費為廬州府上下種痘。些許花費算什麼,能夠認識小相公,人前人後一吹噓,你今天見了張相公沒?奧,沒有呀,我卻是得小相公相招,見了一麵,看看小夥伴們羨慕嫉妒恨的神情,麵子裏子都來了,那幾兩銀子算什麼,吃一頓花酒都不夠,值,太值了。
一來二去,廬江府各州縣甚至隔壁府縣自覺有點臉麵的鄉村土財主,各種商人,甚至跑江湖的賣藝的都來拜見張大名士,卓然也都笑臉相迎,捐贈多少無所謂,有心就好。這些大大小小的豪傑回去一宣傳,添油加醋後就形成了一種局麵,哥雖不在江湖,但江湖到處都流傳著哥的故事,太有逼格了。卓然當然也忙的不輕,雖說沒有到周公三吐脯的地步,但也差的不多了。
那些書香門第,大族子弟對卓然這種不顧身份,為了幾兩捐銀,不管香的臭的都以禮接待,簡直是嗤之以鼻,覺得果然是土財主的兒子,沒見過什麼世麵,實在有損士人的顏麵,時間久了也就不願意多走動了。
殊不知這是卓然刻意為之,他跟這些整天之乎者也,尋章摘句的酸秀才們實在沒有共同語言。與其費勁心思跟他們吟詩作畫,還不如逗逗栓子。
他費盡心思成立種痘社,也不僅僅為了名聲,也有更深的考慮。
大明朝是一個標準的金字塔型的社會,最下一層是平民百姓自然不用說。
塔尖是皇族勢力以及依附皇帝的太監勳貴們和以科舉進士為核心的文官集團,武人集團被迫靠邊站但是卻不甘心,時時刻刻想著回到舞台中間,偶爾還會跳出一兩個道士算命的作為點綴。但是皇族集團和文官集團的相愛相殺才是大明朝這座大舞台的主旋律。
下麵一層就是地方上的退休官員,舉人,以科舉為紐帶,形成了一個個豪強,在地方上作威作福,這一層還有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說非科舉正途的官員,世襲的吏員,雖然前者看不起後者,但是兩者屬於一個層次,握有地方的實際權力。
在下麵一層就是秀才和各種各樣的土豪商人,按照後世的說法,就是中產階級。卓然就處在這樣的層次,如果努力考上舉人進士就會突破這一層,所以大明各地才有各種各樣的考中舉人後砸門窗的傳統,確實換了門庭了呀。而對於土豪商人,大明朝有買官的途徑,隻要願意出錢也是可以上進的。
但是這一層也有自己的苦惱,上麵兩層有事沒事就拿他們開刀。平民百姓油水少呀,再說也怕出來個陳涉吳廣,把桌子掀翻了,但是拿這一層開刀就不用害怕了。這一層都家有恒產,頗有油水,隻要不被逼急了就下不了決心造反,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