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內閣(1 / 2)

種痘社轟轟烈烈的推廣牛痘,李太爺與宋知府的聯名奏折也被內閣收到了。

武英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劉吉聞章喜曰,“天下竟然有這樣的奇事,以毒攻毒,痘瘡也可以防治。謙齋,晦庵,兩位,請看一看這份奏折。”

謙齋是文淵閣大學士,次輔徐溥的號,晦庵則是翰林學士劉健的號,他們兩位都是弘治皇帝做太子時的老師,新帝繼位後剛剛入閣。

劉吉則是先帝的老臣,已經入閣理政十年,他們三人組成了弘治皇帝的第一任內閣。劉吉雖然名聲不太好,有劉棉花的雅稱,但是治國經驗豐富,善於處理上上下下的關係;徐溥為人謹慎,為官清廉,又十分愛惜人才,所以在大臣中特別是由十三道禦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的科道官員中的威望很高;劉健學問精深,敢於直言,更敢於下決斷。三人能力互補,正處在磨合期。

徐溥接過奏折,仔細看了下內容,道,“子不語怪力亂神,牛痘之說有些怪異,但似也可自圓其說,且地方知府和退休官員一起聯名上奏,需慎重對待,當遣人一觀。”

劉健看過也說,“確實如此,廬州府隸屬南直隸,讓南京戶部派人一觀即可。”

劉吉對如此低調處理卻有不同的意見,興致很高,“奏折信誓旦旦,又有張生等數十人種痘為例,效果奇佳,不可以尋常事待之。天子初登大寶,就有牛痘相贈,此天授也。當由內廷,戶部及太醫院並南直隸地方大員同時考察,以鄭重其事。若果由奏折所言,當由天子下詔,推廣於天下,以收萬民之恩。”

徐溥與劉健互相看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詫異。一般來說,對於地方上比較離奇的奏折,內閣都很謹慎,會低調的派人去調查一番,再下決斷,否則出現問題,就是丟皇帝的臉,因為內閣的決斷都是以皇帝的名義發出的。

這次請行牛痘的奏折也不例外,即使潛在的意義十分重大。這次劉棉花為什麼會在事情沒有驗證前就這麼大張旗鼓的調查,難道不怕鬧得世人皆知,沒辦法收場嗎?

不過劉吉畢竟是首輔,他們剛剛入閣,雖然是皇帝的老師,但也不能恃寵而驕。劉棉花願意這麼高調就隨他吧。

隨後由劉吉親自票擬,交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一邊咳嗽,一邊看著劉吉的票擬,笑道,“這個劉棉花倒是會搶功勞,另兩位先生還是太過謹慎,還需要鍛煉些時日。”

“老祖宗所言甚是,隻不過徐先生他們兩位都是清流士大夫,一向講究鎮之以靜。”旁邊的隨堂太監笑著給徐溥說好話,那可是內書堂的老師。

懷恩看了一眼他,搖搖頭道,“話雖如此,那劉吉就不知道鎮之以靜的道理了?分明是早已得到消息,那兩位還缺了點根基。”

隨堂太監驚道,“錦衣衛竟敢如此大膽,與劉吉內外勾結?”

“未必是錦衣衛的事情。你忘了上奏折的人了。宋鑒我不太清楚,李永寧我在鳳陽時有所耳聞,看著有點像他的手筆。正統十年十三年出了不少人才呀!私下裏有些來往也不稀奇。”

“老祖宗所言極是。”

原來,南京的錦衣衛早已經把廬州府種痘的奇事上報指揮使牟斌,再報於司禮監。懷恩已經看到相關的報告,所以對劉吉的消息靈通很是感慨,又對其他兩位閣老的判斷力有些擔憂。畢竟內閣是天下的中樞,也應該是信息交流的核心所在。一封奏折來到內閣,真相與奏折所報往往是兩碼事,輔臣如果沒有自己的消息來源,就容易被蒙蔽。這個時候就需要輔臣從奏折的字裏行間分析得出結論,而不是簡單的鎮之以靜,一切依照以前的經驗。否則,國家不斷提高內閣地位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