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廷議(1 / 2)

陳祖生與文官們吵架的結果就是這銀子誰都不能用,各派人馬一起看管起來,然後各找各媽,奧,不對,是上司,繼續吵架。

從南京到北京急遞很快就把奏折遞交給了通政司,當然這個很快是以明朝的標準來說的。

三位閣老互相傳遞了一下奏折,都知道關於黃連素的討論該有個結果了。

實際上張超關於黃連素的策論討論了這麼久,卻一直沒有下文是有原因的。因為他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收稅模式。雖然說本質跟食鹽專賣是很像的,但是這種民營壟斷公司的模式,誰也沒有見識過。

按照張超三次策論修改之後最後的方案,內廷,外廷和有全國影響力的統治高層按照比例持股,組建一個所謂民營的公司。

然後授權這家公司在西南和遼東等地獨家收購黃柏這種便宜的藥材。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地方官府也可以允許當地老百姓以這種藥材作為稅收,然後公司用錢糧換取官府手中的黃柏。

黃柏被收購後,統一運輸到這家公司在加工廠,製成黃連素製劑,然後統一發售。

同時,在各地尋找有限數量的代理,因此這些代理毫無疑問都是地方的豪強,由他們在地方銷售黃連素製劑。

當然,朝廷可以收取巨額的獨家授權費,這個比例按照張超的策論是售價的二成,甚至更多。

隨著黃柏可以作為原料,黃連素的價格肯定會大大降低,從而變成一種必需品。按照這種壟斷模式,朝廷吃肉,地方喝湯,可謂皆大歡喜。說白了,張超這個方案就是赤裸裸的中央和地方聯合起來,掠奪天下老百姓的財富。

那些花了巨資購買黃連和製法的商人,麵對這種情況,為了保本和賺錢,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的增加黃連的種植麵積,從而攤薄成本,這樣一來朝廷的黃連素價格也有製約,不能高過商人黃連法的價格,文就不會加劇對地方的盤剝。

由於大量的黃連和黃柏的種植,必然導致西南地區的亂局加劇,因為漢人資本的不斷流入,會不斷清除西南地區的土司,從而為徹底解決西南苗壯叛亂打開局麵。

既然有這麼多的優點,又有大筆銀子入賬,為什麼朝廷還會猶豫不決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張超策論寫的很好,讓人很動心,但是實際執行起來效果如何,誰也不知道。現在隨著黃連素舊製法的出售,張超已經證明了他斂財的能力,那麼他的策論的可執行程度就很高了。

第二就是文官們心口不一,嘴上天天喊著不掠奪民財,以約束皇帝,到這個時候就很難轉過彎,就就算是心裏動心,也沒辦法光明正大的喊出來。而且一些很有影響力的清流大臣,比如王天官看到這篇策論時就喊出了誅殺此奸臣的狠話,這樣一來,大家隻能是偃旗息鼓,靜觀其變。

現在朝中雖然噪音少了很多,但是任何時代總有那麼一些不合時宜的人存在,而這個時代就尤其的多,甚至可以說是眾正盈朝。所以在醞釀階段就必須統一思想,不然禦史科道鬧起來就不好收拾了。

內閣三位閣老,劉吉是堅決支持,劉健是有條件的支持,徐溥就有些遲疑,覺得可以等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