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北行(1 / 2)

張超先是給蕭敬施禮賠罪,然後說道,“這些銀子既然一定要存在濟世錢莊的賬上,錢莊理應可以使用。

隻是朝廷需要提取時,應該提前通知,給錢莊留下準備時間。如果全部提取出來,需要給錢莊兩個月的時間來準備。”

張超這麼一說,這些大佬們互相對了對眼神,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妥,潘尚書斟酌了一下,說道,“老夫看可以答應,蕭公公,你怎麼看?”

蕭敬點了點頭,“那就這樣辦理吧。”

這個時候蔣琮終於忍不住了,他嘿嘿笑了兩聲,聲音十分刺耳,“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咱家這就上書皇爺,讓皇爺來評評理。”

話一說完,蔣琮就一甩袖子,氣呼呼的走了出去,剩下這些人一個個麵麵相覷,看來也隻能恭請聖裁了。

張超則十分高興,這次既拉攏了蔣琮,又宣傳了錢莊,還消除了隱患,可以說是三全其美,現在隻需要等待收獲了。

南都的權貴商人們知道官銀都存在濟世錢莊,對濟世錢莊的實力再沒有半分的懷疑,幾乎是一眨眼的功夫濟世錢莊的存銀就多了一倍。

與此同時,銀半兩也借機迅速在市場上流通起來。這種大小,重量,含量一致的銀幣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的熱捧,迅速取代了散碎的白銀,甚至被當成砝碼使用。

而且因為鑄造工藝的先進,市場也不需要擔心成色不足,所以到了弘治三年夏稅征收,應天府開始隻接受銀半兩,因為實在是太方便了。

就在十二月,張超也開始離開南都,準備沿運河去往京師,想想這一年半的南都生活,他就感慨萬分。

從一個廬州府的小秀才到名聞天下的張幫辦,張舉人,他付出了多少汗水,隻有他自己才知道。現在他就要向更高的層次發起衝鋒了,突然間他想起了一句話,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三爺,蘇州的都舉人,文舉人已經到了。”

保哥進來稟報,張超咧了咧嘴,然後擺出了習慣性的淡然神情,“快快有請。”

這一次跟張超一起去往京師的舉人隊伍十分龐大,光光國子監的舉人就是幾十位之多,另外還有南直隸各地聞訊趕來的舉人。甚至可以說,南直隸的文人精華泰半就聚集在張超這個隊伍中。

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跟著張超出行,首先就是張超很有錢,跟著他一起,不論是安全還是食宿都不需要擔心。

還有一個原因,是舉人們沒有說出口的,張某人的位麵之子的形象越來越明顯,跟著他沾沾運氣,總沒有錯。

另外,都是舉人了,想出仕立刻就可以,但是一群小菜鳥想在官場混下去,不抱團就等著被灰灰吧,所以大家乘機聯絡聯絡感情正是時候。

另外濟世醫院一百多號精銳也一同前往京師,所以張超的這個船隊是由好幾條大船組成。

到了舉人這個層次,每一個人都可以說是飽讀詩書,才華滿腹,即使是最被鄙視的林舉人也不例外。到了這個時刻他們再刻苦攻讀,意義已經不大,所以待在船上舉人們做得最多的就是聚會。

連續幾場之後,很多人就感覺有些意猶未盡,沒有歌舞為樂,沒有知情識趣的歌女捧場,光一群舉人在那裏鬼哭狼嚎,吟詩作賦,當然就沒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