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內閣的爭論(1 / 2)

張超安頓了國威母子之後,才帶著王六等人回會館。王六也知道張超心情不佳,就安慰道,“三爺,現在已經好了不少了,要是在太祖太宗年間,像苦奴這樣的多的數都數不過來,您也別太難過了。”

張超回頭盯著王六半晌,才說道,“我難過又能改變什麼,這樣的事情我聽多了見多了,早就是鐵石心腸,今天隻是盡一份心罷了。”

張超的奏折到達內閣後,內閣三人互相傳閱後,都沉默不語。對於張超請諡,他們早就有所耳聞,從南京濟世報的輿論造勢,到張超新年上書,很快就會有一大堆的應和的奏折。消息靈通的三人早就有心裏準備。

就如同張超的奏折所說,既然於謙已經事實平反,那麼為了鼓舞仁人誌士的報國之心,給於謙一個諡號是應當的,也是有必要的。

還有一個心知肚明的理由,四十多年過去了,當事者基本都不在人世,連皇帝都換了兩個了,這個時候徹底平反,難度也不大。

另外朝中於家還是很有一些勢力的,於冕妹夫朱驥掌管著錦衣衛,跟文臣們關係很不錯。於冕的姻親倪嶽,現在更是官居禮部左侍郎,為人大公無私,十分的精明強幹。

所以三人都知道,這一件事情處理好了,無論在官場,再民間,還是士林,名望肯定都會大增。

劉健是天順年間的進士,這個人沉默寡言,胸有大誌,進入翰林院後,他閉門讀書,謝絕交遊,眾人都稱他為木頭,所以他與於謙案的各方都沒有牽扯,也是因此他最是淡然。

所以劉健很幹脆的說道,“當準張超所請,諡號可下禮部翰林院議。”

徐溥欲言又止,就沒有說話,這時輪到首輔劉吉,劉吉瞥了一眼徐溥,很是激昂的說道,“於公蒙冤,天下盡知,這諡號不僅要給,還更要是美諡,如此方可激勵忠良,也更彰顯朝廷的悔過之意。”

劉吉說完之後,扭頭看了一眼徐溥,“謙齋,你如何看?”

劉健擔心的看了一眼老搭檔,徐溥有些猶豫的說道,“於公當年所為,雖然忠於社稷,但是爭議也頗大,又事涉英廟,我看還是謹慎點好。”

劉吉嘴角上翹,就知道你會這麼說,他笑著說道,“既如此,可先呈報天子。”

徐溥和劉健同時點頭,畢竟這樣的事情也不著急,可以慢慢討論,等待意見統一。

三人繼續票擬,突然徐溥啪的把一本奏折拍在案上,怒道,“這白廷儀是怎麼回事?治河的方案年前就已經訂好,現在他又要開鑿十二條月河,如此出爾反爾,朝廷如何能夠放心?”

一聽是關於治水,兩位劉閣老同時就停下了筆頭,這是當前的頭等大事。這一回大明整整動員了三十多萬人,在河南,山東,南直隸北部同時治水,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考慮到前元的亡國教訓,這一次使用的都是能臣幹吏,又讓蕭敬代表皇帝在江南拚命斂財,才湊夠了治水預算所需要的龐大物資,現在還要開挖十二條月河,怪不得徐溥發火,真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