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感受(1 / 2)

弘治批準了張超立新軍的計劃之後,要求張超汪直隻做不說,盡量不要引起勳貴的反彈,為了避免引人注目,同時防禦倭寇,這隻新軍駐紮在鬆江府。

弘治四年三月,正在巡視長江江防的張超接到了天子的聖旨後,迅速趕回了南京,他需要與老熟人汪公公共同商議一下如何組建這隻蕩倭營。

對於陸營的組建,經過三四年的摸索,張超在王六的幫助下已經基本成熟,在加強隊列的前提下,以百戶為基本單位,分別包含四隊長矛兵,四隊火銃兵,兩隊刀盾兵,以小旗統領,長矛兵火銃兵又各設立一總旗管理。

張超拋棄了大明亂七八糟的火器,統一用繳獲的火銃,汪直本來很不以為然,但是當十名家丁按照規定的模式熟練的聯排射擊時,汪直震驚了。

這一時期的明軍使用的三眼銃屬於早期火器,特點是填充火藥和彈丸,使用火繩或火炭點燃,精度差,威力弱。

由於裝填麻煩,受到天氣影響巨大,此類武器必要時仍充當冷兵器,用作鈍器打擊。或者說,因為初代手持火器的火力延續性很差,大多數場景下,是帶著三眼銃衝到有效射程(通常是十米以內),先轟對方一臉鐵砂,再輪圓了上,那畫麵太美,請自行腦補。

這一次張超繳獲的鳥銃則進步非常之多,火槍的射程已經可以多達幾十步甚至上百步,所使用的火繩是用細棉線放入木灰、石灰濃堿液中浸泡製成,可緩慢陰燃,沒有火焰,同時已經有了扳機、照門,但是已經形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槍械外形。

盡管這種早期火繩槍還存在著諸多不足,重量大需要支架,發射繁瑣、速度慢,無法獨立對抗騎兵的衝鋒等等。

但是通過火槍手和長矛兵混編,互相在遠射戰和近戰中掩護對方,火槍手實際上可以取代弓弩手的作用。

汪直腦海中呈現出這樣一副圖形,通過披甲的刀盾兵長矛兵保護,火槍兵可以不斷射擊,一個又一個騎馬衝鋒的蒙古韃子倒在血泊中。

等韃子好不容易衝到近前,麵對著長矛陣卻無可奈何,這真是殺敵防禦的神器呀。

汪直一把抓住張超,操著尖利的聲音說道,“子卓,你真是天生的將才,你這個鳥銃太有用了,實在太有用了,咱家要上書朝廷,在邊軍中推廣。”

張超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公公,我們還是把蕩倭營建好,有了實證,朝廷才會大力推廣。”

聽張超這麼一說之後,汪直鬆開了手,無奈的笑了笑,是呀,他已經不是那個成化年間的那個汪直了,他說出來又有誰會聽?

張超頃刻之間感覺剛才那個生機勃勃的汪直又萎靡了,甚至有了一絲死氣,也許這個不到四十歲的大太監離落幕的日子不遠了。

不由得,張超有了一絲可憐,這個大名鼎鼎的太監比自己也大不了多少呀,想了想,張超問道,

“汪公公,您既然已經複出,汪百戶和春華姑娘還是接回來吧,也好照顧你的起居呀!”

汪直沉默的搖了搖頭,沒有說話,良久才無奈的說道,“跟著咱家有什麼好的,既然出去了就不要回來了。咱家聽說春華拜了李東陽夫人為義母,如此咱家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