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為什麼會主動告知劉瑾他的計劃,甚至也泄露給劉大夏,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此時大明王朝還有不小的活力。
在成化弘治統治期間,帝國雖然在慢慢的走下坡路,但是帝國仍然有一定的執行能力,從弘治治水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帝國的財政危機已經顯露出來,所以那些能夠開拓財源解決麻煩的官員往往會被重用。
這一點對中國八十年代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對於如何改革誰也不清楚,隻能通過不停的探索,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探索有成功也有不成功,那些成功的例子很快就會被推廣成為國策,而失敗的探索則隨著當事人鞠躬下台很快就煙消雲散。
而在明朝中期,為了解決財政危機,也是嚐試了很多辦法,所以張超花樣繁多的開源辦法才會那麼寬容的被接受。
蕩倭營捕鯨收海稅,說到底都是無中生有的辦法,張超能弄來錢那是他的本事,朝廷並不會設卡阻攔,更何況還有利益分享,當然會同意他去嚐試一番,對此張超是有自信的。但是如果出了麻煩,他也隻能自己承擔。
張超收海商的稅有一個完整的方案,並不僅僅是勒索,最終的目的是要整合控製明朝的對外貿易。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段虛弱期,他不惜重金收買內廷,就是為了給自己充足的時間。
所以不僅僅是對劉瑾,還有其他大太監,他都不惜重金,甚至那個太監李廣,也有人在試著接觸,就是為了減少阻力,因為明朝的政治現狀告訴張超,隻要能買通內廷,外廷就算吵的再凶,也無濟於事。
次日一早,張超召開了蕩倭營動員大會,他需要鼓舞一下士氣,然後布置一下在浙江沿海的行動方案。
去年通過捕鯨,蕩倭營可算是過了一個肥年,雖然隻有三條大船,但拖到海邊的幾十條鯨魚,不僅歸還了欠款,還讓上下收益頗豐,就算是普通陸營軍士,也有十幾兩銀子入賬,這讓軍中上下都十分滿意,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為了提高知識,以便升職,甚至能夠進入船隊,不少軍士都自發的加入了學習會讀書識字,這是一個由出身濟世學院的軍官搞出來的小組織,目的在於幫助軍士們提高知識,以勝任火器時代的要求。
但是到了今年,包括夫子蕩倭營擴張了四倍,大船巨炮又添加了不少,捕鯨公司又要成立,但是蕩倭營上下卻充滿了不安,很多人擔心去年那種好日子會一去不複返。
首先是幾十萬銀半兩的貸款,然後捕鯨所得捕鯨公司要拿去大頭,那麼剩下的那麼一丟丟夠不夠大夥過上去年的好日子,別又回到了過去,已經富裕過誰也不願意再回到過去過苦日子了。
這種軍中思潮早就反應到張超耳中,他需要打消他們的懷疑,所以這一次動員會勢在必行。
張超汪直陳豹和大小軍官以及一些高等軍士,比如捕鯨能手,剿匪英雄等上百人齊聚一堂,準備開會。
對張超弄出的這種模式,汪直一直表示很不認同,軍隊是什麼地方,一聲令下,立刻行動,明白的要執行,不明白的也要執行,什麼時候上官有行動了還要開一個會來解釋動員一番,但是考慮到出席的大部分是讀書人,話到嘴邊汪直又咽回去了,畢竟讀書人受到優待是這個時代的慣例,張超這麼做似乎也沒什麼。
張超作為蕩倭營的創建者,各種製度的建立者,在蕩倭營有些崇高的威望,雖然他經常不在軍中,但是每一名軍士都知道有了他大家夥才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反而汪直陳豹,一個太監,一個勳貴子弟,大家夥雖然不得不服從他們,但是內心卻不太瞧得上。張禦史多好的人呀,那個狗太監錢沒少拿,卻隻知道挑刺,總是想方設法的讓張超給大夥少發錢;至於陳豹,一個走了狗屎運,因人成事的勳貴子弟,沒見有多大本領,竟然一來就當上了遊擊,憑什麼,就憑他投對了胎。
“諸君,今日請大家來,齊聚一堂,就是給大家夥說說,蕩倭營擴軍的好處。”
張超開門見山的說道,“這些天本官也知道不少人私底下議論,說蕩倭營擴軍,貸了那麼多銀子,捕來的鯨魚還要把大頭交給捕鯨公司,那落到各位手裏,豈不是隻有一丟丟,也許連頭豬都買不起,搞不好又要回到過去的苦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