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丁懷德的建議(1 / 2)

張超在固原大肆折騰,三邊總製王越卻出乎意料的連續出現在甘肅,延綏兩鎮,甚至刻意繞過了寧夏和固原,就是沒有回到固原收拾殘局,顯然他與張超早有默契,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張超來處理。

與此同時,安化王等慶王旁支都寫奏折彈劾張超,甚至一些陝西的總兵參將甚至兵備道也曾找理由彈劾張超,但是朝廷似乎什麼都沒有聽到,對張超聽之任之。

在這樣的局麵,張超的強硬措施開始起效果了,先是低級將校,然後是總兵參將,最後是慶府王爺,退出了大批屯田和牧場。

張超能夠順利完成差遣的根源就在於這一場複套戰役太過重要了,而戰役所需要的大量物資寧濫勿缺。除了朝廷和民間已經動員的,現在還是不夠,不得不有一個惡人出來逼著三邊將校吐出來。

對於張超的嚴厲手段,朝廷從感情上相當支持,但是前提是張超能夠壓製寧夏的局麵,別鬧出了不可收拾的事情。

張超很圓滿的做好了這一切,弘治十一年也來到了,到了此時王越才晃晃悠悠的來到了固原。他首先就檢查了幾個大倉庫,船隻,糧草,槍炮彈藥,各式車輛,一應俱全,足夠支持他這一次的複套戰爭。

然後王越又檢查了複套軍,這是一隻由蕩倭營精銳為核心,以老帶新組建的軍隊,總兵力有五萬人,包括一萬人的騎兵,還有四萬人的步兵,按照蕩倭營的體製建成,由保國公朱暉為總兵官,丁懷德為副總兵,張超和王守仁分別擔任正副教化使。

複套軍將和從寧夏固原延綏三鎮挑選的三萬精兵一起組成這一次作戰的主力陣容,除此之外,按照張超的建議,另外組建了一隻由兩萬人組成的工程兵,負責營建城池。

這一次軍事會議是在固原召開的,新任陝西巡撫楊一清,陝西巡按禦史宋珫也參加了會議。根據會議的安排,王越,朱暉將率領大軍從寧夏鎮水陸並進,沿著黃河出磴口,直達東勝,然後重新組建東勝衛。

而這一場戰役的對手就是蝸居在河套地區的小王子部,小王子本部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寧夏賀蘭山後到後套這一地區,而火篩和亦卜剌因等部待在東套地區。

因為大同戰役的意外失利,小王子部在弘治十年一直窩在河套地區養精蓄銳,因為不敢出入大同,所以在秋冬季,他們相繼入寇了戰鬥力相對較弱的甘肅寧夏兩鎮,而王越則帶著挑選出來的兩萬將士偷襲了賀蘭山後小王子的營地,打了一個小勝仗,砍了幾十個首級,搶回了幾千馬牛。

因為有大同戰役的珠玉在前,王越這一場勝利顯得微不足道,也沒有得到多大的封賞,甚至有人認為王越廉頗老矣,不應該這樣信任。別人怎麼看,王越倒是無所他從中看出來了三邊諸鎮與蕩倭營的巨大差異,所以這一次複套戰役他更加堅定了以蕩倭營為核心的戰略計劃。

王越的計劃是乘著春夏之際,蒙古人放牧離開河套之機,大軍順流而下,到達東勝後再行築城,然後以複套軍防守,若是韃子過來就依靠當地原來的殘餘工事防守。

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十萬大軍漂流數十日,若是有個萬一就不可收拾,這也是馬文升不看好的原因之一。

與會的陝西巡撫楊一清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僅僅恢複東勝衛是完全不夠的,他建議要控製河套地區,需要在唐朝三座受降城的舊址上同時築城,如此互相支撐才能控製河套,如果僅僅恢複東勝衛,這一座孤城要麵對四麵八方的韃子,遲早會守不住。

東勝衛就在今天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而唐代的三座受降城則分別位於內蒙古的巴彥淖爾,包頭和呼和浩特三個地方附近。

事實上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河套地區的戰略要地的位置都是比較接近的,在座的絕大部分都是對軍事十分清楚的,他們明白楊一清的說法更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