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的感慨並不是沒有道理,雖然重病之中,但是他的消息仍然靈通。他已經得到了宋珫的消息,朝中科道官員正在準備集體彈劾王越,理由就是和剛剛自殺的太監李廣勾結。
王越有沒有跟李廣勾結,張超相信是肯定有的,要不然弘治七年他也沒那麼順利的致仕回家,但是王越與汪直交往吃了大苦頭之後,在京期間十分乖順,僅僅去拜見了一下李廣,這根本不稀奇,因為這麼做的文武大臣數不勝數,當然要除去張超,誰讓兩個人是仇家呢。
自從李廣與張超鬥毆被反推之後,對了,張超應該算是鬥毆,不是正當防衛,因為沒有打死人,當然打死人了,算不算正當防衛,這就說不好了,因為明朝雖然不是一個法治社會,但天下的事情,道理最大,何況文官是最講道理的!
由於弘治皇帝十分信任李廣獻上的養身符籙,所以李廣就越發受寵,也十分必然的開始幹政。李廣對於具體的政務並不摻和,而且李廣還有一個好習慣,對於文臣的請托,他從來不推辭,所以大臣們雖然討厭他,但也是井水不犯河水,隨他去了。
李廣坐穩位置後,並不與其他太監爭權奪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幫弘治皇帝花錢這件大事上,在他的慫恿下,各處大興土木,皇宮增修宮殿、西郊大修園林,甚至武當山也花費了不少銀兩,國庫銀兩揮霍無度,大臣無奈,皇帝對李廣那是言聽計從。
這段時間正好是張超不斷從海外弄來金錢的時候,所以內承運庫收入頗豐,李廣花錢花的十分開心,通過李廣這個府庫搬運工,內庫的銀子慢慢的就變成了各大太監手裏的銀子,所以李廣也順理成章的和各大太監緩和了關係。
這個時候李廣終於開始了自己的專權之力,他的路數還是憲宗朝的舊法子,矯旨授傳奉官,向地方索賄,把持鹽貨之利。李廣雖然對於海外的利益十分羨慕,可是張超勾結蕭敬劉瑾等人,就是不願意讓他摻和,李廣憤恨之餘,就開始算計蕭敬。
弘治八年,皇帝的妹妹德清公主出閣,按照規定要給公主找一個駙馬,明代皇室有規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選擇民間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許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為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明朝的皇帝非常忌諱外戚幹政,擔心大臣武將用子女聯姻的手段,來幹預朝政,甚至發生搶班奪權的危機。
為了徹底斬斷外戚幹政的危險,明皇室便下了死命令,不許皇家和大臣武將聯姻。所以,有明一代,皇家公主的婆婆家往往都是寒門之輩,在政治上沒有多大的地位,也就不會通過聯姻的方式來施加影響力。
明朝一代的駙馬爺絕大多數都是民間男子,在國家政治中地位不高。如今我們常常說一個女孩嫁給了條件不如自己的男子,叫“下嫁”,不過,整個中國曆史上,最有資格稱得上是“下嫁”的,就是明代皇室的公主們。出於帝王之家,老公卻幾乎全是平民百姓。
於是,民間男子爭當駙馬爺,成為明代一道獨特的風景。由於官府和民間脫離,皇家又高高在上,如何了解駙馬爺,如何挑選駙馬爺,成了一個大難題。
那個時候,沒有科學的鑒定方法,隻能靠口碑相傳和別人的推薦。駙馬爺的好壞高低、優良中差,也就完全憑一張嘴而已。離皇帝最近的莫過於宦官,於是,為公主牽線搭橋的人,大多都是宦官。
這一次負責拉媒大事的是蕭敬,蕭敬是司禮監大太監,平日裏公務繁忙,就把這件事交給了手下的隨堂太監辦理,而這個隨堂太監正好被李廣收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