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生,你對張子卓的說法如何看?”劉健正在跟自己的幕僚趙先生閑聊。
“看來張超對東主心結很深,麵對自己的舊部都十分小心,”趙先生十分幹脆的說道。
劉健點了點頭,他毫不奇怪,“唉,若是此子有王德華一半乖巧,老夫也不會如此費勁心思的打壓於他。
張子卓才幹勝過王德華,人品更遠勝於他。若是作為朋友,也是值得交往的,隻是他的想法實在太過怪異,老夫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才不得不如此。”
對於劉健這個借口,趙先生早就心知肚明,在明朝的部堂級別的高級官員中,這是一個公開而且近乎統一的觀點。
張超德行才幹都不錯,就是思想有問題,思想路線有了問題的同誌,使用需要受到限製。所以國家財政困難,他可以出海捕鯨,收合作銀,搶日本的金礦;國家有外患,他可以帶兵打仗,這些都是可以的;
但是一旦國家風調雨順,張超還是老老實實,安分守己的好。所以弘治十二年以後的冷凍,就不足為奇了。
劉健唯一沒有注意的是,他冷凍的方式太過赤裸裸,要是三年前給張超在南京升上一級,或者換到別的部,也許張超的怨氣就不會那麼大,也就不會寫出國富論那樣公開打擂台的文字。
所以新君改張超為兵部左侍郎時,劉健猶豫了半晌,這是新君第一次違反內閣的意圖,本來他應該全力阻擊的,可是想了又想,他還是息了這個想法。
小王子壯大,竟然可以正麵擊敗宣府新軍,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軍國大事,必須要有更有能力的官員來承擔對付外患的重任。
此時王越已經過世,國家打敗過小王子,能夠擔負此任的文臣舍張超無二,此時必須要使用張超,作為首輔,本著為國家負責的態度,張超出任兵部左侍郎顯然更加合適。
另外天子施恩重用張超,即使是天子違逆了內閣,也是很有道理的。這與唐太宗臨終前罷免大將李勣,而高宗上台立即任用李勣雖然有些差異,但是情理相似。
在這個主幼國疑的時候,劉健雖然權勢滔天,但同樣需要避嫌,所以最終此議被順利通過了,甚至於朝中很多對張超有看法的人都裝聾作啞沒有表示反對,顯然對於小王子的擔憂勝過了對張超的陳見。
“東主,當日天子改張超為兵部左侍郎,您作為內閣首輔,為大明江山社稷考慮沒有阻攔,學生十分清楚。隻是張超若有他心,恐非美事呀!”
劉健點了點頭,他犯愁的也是這一點,很顯然張超也覺察到這一點,所以與王瓊交談時,說自己身體不好,不願意在北京為官。
張超越是這麼說話,劉健就越擔心,特別是對劉大夏的圍攻即將大獲全勝之際,“那趙先生以為該當如何?”
“按照東主的計劃,下一步就是廢除皇莊,重整內承運庫,此事關乎重大,不由東家不小心呀!
所以學生以為,既然張超這麼說,您何不順水推舟,讓張超兼任左僉都禦史,去宣府處理此次大敗,全力整頓宣府防務。
南京吏部尚書林瀚資望頗深,剛直方正,又與張超關係莫逆,若是他改任兵部尚書,豈不美哉!”
趙先生給劉健出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建議,劉大夏下台在即,需要立刻考慮接班的人選,隨著張超意外的出任兵部左侍郎,以前的人選已經不合適了。萬一皇帝點了張超,那就麻煩了,所以需要一個張超都沒有辦法越過的人來擔任這個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