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明威太多慮了,目前的大明首輔李東陽確實到了自己仕途的巔峰,但是就是有些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因為在這一次群臣討伐九虎的政潮中,他的立場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中樞的高級官員都明白,就在群臣上書的當天下午,司禮監事實上已經控製了在京的七虎,而京外兩虎一時之間也趕不回來,這是一個天賜良機,隻要下一道命令,把這九人抓起來就解決問題了。
但是在正德拒絕誅殺九虎後,群臣當時產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認為天子既然讓步了,那把九虎趕到南京就可以了,但是絕大部分人認為要除惡務盡,不留後患。
韓文等激進派認為既然司禮監也站在群臣一邊,那就讓司禮監趕緊批紅,走完程序,不必經過皇帝的允許就逮捕在京的七虎,並立刻派出使者抓拿劉瑾何聰。造成抓拿九虎的事實後,再對皇帝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白了,就是先斬後奏,逼迫正德聽從前群臣的意見。
韓文私底下告訴劉健,他們雖然秉持大義,但現在所作所為太過敏感,若是不乘著大家夥群情激奮之際,趕緊造成既成事實,若是時間拖延了,搞不好會有變卦,到時候麻煩就大了,劉健聽完也很認可。
但是激進派的建議遭到了焦芳的嚴厲批評。要都這麼幹,咱們確實能達到目標,但是大家夥都是拖家帶口的,手下弟子門生一大堆,等這件事一了,正德以後算起舊賬,誰吃得消。
群臣參劾天子近臣是一回事,不經禦批隨便抓捕天子近臣又是另一回事,這兩者的性質截然不同,都是六七十歲的老爺子了,已經為了大明鞠躬盡瘁一輩子,現在再讓他們做這種事情實在是太過強人所難了。
所以激進派的建議理所當然的被否決了,盡管獲得了暫時的成功,成功拖延了時間,但是此時的焦芳心中充滿了恐懼。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司禮監這些太監下手如此之快,這樣一來他和張彩這兩個告密的可就十分危險了,若是那九虎任意一人透露了他們報信的事實,那他們就是立刻完蛋的下場。
但是事到如今,也隻得拚了,所以焦芳不僅僅激烈反對激進派,還成功的說服了李東陽站在他們一邊,此時擅長決斷的劉健這一輩子第一次感覺這麼難,所以他終於遲疑了,思索再三,他決定先統一意見,再抓捕九虎。
為了避免出現意外,司禮監內緊外鬆,在皇宮中加強了警衛,但是即便如此,因為命令的不清楚,造成了宮門前看守的不細致,結果劉瑾還是成功進宮了。
但是當天的激烈辯論事實上造成了文官集團的分裂,到了第二日就在劉瑾喬裝打扮,巧妙進宮的同時,文官集團經過了一天的激烈討論後,終於達成了統一意見,明天再一次上書,如果這一次天子還不聽話,那就抓人。
也不知道是焦芳張彩走運,還是文臣們該當有比劫,一直到第二日天黑,他們的背叛行為都沒有被察覺,結果到了第三日風雲突變,正德倒是上朝了,可以站在正德身邊,得意洋洋的看著群臣三拜九叩的司禮監太監竟然換成了劉瑾。
劉健等人一抬頭,幾如五雷轟頂,沒想到一夜之間起了這麼大的變化。
這時正德讓劉瑾宣讀了聖旨,司禮監太監王嶽等人因欺君大罪被抓捕,已經被發配南京充作淨軍,然後宣布了劉瑾出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任命。
這樣的聖旨一發,科道首先發難,一個個跑了出來進諫,正德也不囉嗦,廷杖伺候,並且下令劉瑾監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