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聽江彬這麼一說,立刻來了精神。正德好武,他待在豹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以方便訓練兵馬和騎射。
但是十分可惜的是,皇帝能夠接觸的隻能是禦馬監的軍隊,但是這些在汪直時期十分強悍的禁衛軍到了此時已經腐朽不堪,看著鮮明光亮,可是戰鬥力實在不行,就算是正德也看出不行了,畢竟射箭不能上靶,排隊更是歪歪扭扭,這玩意就是不通軍事的人也能一眼看得出來。
而京營此時已經成了施工隊,專門給皇家和寵幸的大臣幹活,京師真正依賴的就是十二團營,而本來是精銳的蕩倭營則去了宣大,變成了宣大新軍的一部分。
可是誰也想不到,精心挑選的團營精銳在河南竟然被響馬賊一戰擊潰,所以團營現在同樣沒有戰鬥力,這早就成了正德的一塊心病。
所以當江彬提及九邊精銳遠強於京營團營,容易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麵,這立刻讓正德警醒起來,他沒有想到作為邊將的江彬竟然有這樣的眼光。
江彬身材魍梧,剛強有力,又精於騎射,遠比武宗身邊那些柔弱的宦官軍士強壯得多。談到軍旅之事,更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江彬十分動情的說起了張超在宣大訓練新軍的場景,對於軍隊如何訓練,如何布陣,步騎炮如何使用,說的是頭頭是道。
這使從小生長在深宮而又愛慕武事的武宗皇帝大開眼界,所以正德越看越是歡喜。
正德驚喜的說道,“卿以為該當如何?”
江彬這時候說出了一個他考慮好幾日的建議,“陛下,何不調動邊軍精銳入軍,再從京營團營中選拔將士,如此陛下就可以掌握一隻虎狼之師。”
江彬這一個建議是有很多私心的,他剛入豹房就發現自己形單影隻,所以他迫切的需要引外援,而他出身於宣大,所以自然就想到了宣大新軍的將官,可是這麼多人要入京必須要有一個借口,所以江彬提議引邊軍入衛。
但是江彬這個建議卻是非常有道理的,太宗為什麼能靖難成功,就是靠著手中的軍隊,這才降服了對他不順從的文官集團。
所以明代太宗宣宗都親自帶兵出征,保持對軍隊的影響力;到了英宗,他同樣想親自帶兵,可是土木之變的失敗,嚴重削弱了明朝皇帝對於軍隊的控製。
所以麵對不斷做大的文官集團,自憲宗起皇帝迫不得已啟用了太監勢力,但是這種壓製的力量越來越薄弱。
因為文官集團通過對輿論的控製妖魔化太監,導致的結果就是凡是與文官敵對的太監都是壞蛋,都是國家的蛀蟲,比如汪直,劉瑾。
正德已經統治八年多了,他現在已經看清楚了大明的本質,那就是皇帝如果沒有控製兵權,光光依靠太監,是萬萬不行的。
劉瑾之死就是明證,正德並不相信劉瑾會害他,頂多是被人蒙騙,而張超在劉瑾之死過程中做過很多手腳,這一點正德可謂心知肚明。
可是最後正德還是誅殺了劉瑾,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兵部尚書張超與劉瑾起衝突,隻能二選一時,正德隻能選擇張超,因為他不敢保證萬一他選擇了劉瑾,那些宣大的精銳是什麼反應,說白了正德害怕邊軍造反。
這也是張超掌權之後,搞出了軍機房,皇帝和內閣都大開綠燈的根本原因,他們同樣內心也害怕,不就是張超想秉政嗎,那就讓你幹,出將入相的張超有讓人害怕的實力。
到了張超丁憂,為什麼朝廷和皇帝內心深處都希望他走人也同樣是這個原因。但是後來的事實已經證明沒有張超,朝廷壓製不住藍衣賊,那也隻能讓他奪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