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非常熱心的幫著正德立嗣,事實上很犯忌諱,所以李芷萱離開皇宮就顯得很低調,正德也很低調,都不願意太過張揚,萬一以後有子或者想立別的侄兒,現在搞得高調了,想掉頭都難。
辦完了這一樁事情,又剿滅了藍衣賊,除了涉事各省留下了一部分軍隊鎮壓局勢之外,各路明軍精銳開始向著薊遼兩鎮集中。
由於天津港開放糧食北運,南洋大量成本很低的糧食也被運到京中,京師糧價大降,張超順勢命令戶部儲存了很多充作軍糧用於邊疆的戰事。
再加上宣府薊遼三鎮幾年這幾年戰事較少,物資儲備充足,所以對韃靼的決戰時機已經逐漸成熟。
張超準備精心準備一番,在正德十一年春夏之交發動對韃靼的總攻,奪取大寧諸衛,徹底恢複大明在漠南地區的統治地位,解決明朝的百年邊患。
自從恢複開平衛以後,大明的戰略意圖已經昭然若揭。若不是藍衣賊的幹擾,早就應該執行了,推遲至今,也完成了韃靼勢力的極大恢複,再也不能等下去了。
由於大寧衛位於遼河上遊這一特殊的戰略地位,一直是東北地區的核心據點,控製了大寧諸衛,就可以把防線推進到大漠邊緣,這樣一來韃靼在漠南將再無可以立身的草場,所以韃靼必然會拚死反抗,戰事的激烈程度也會超過以往。
對於這樣的決定性戰役,張超決心親自坐鎮,統一指揮宣府薊遼三鎮作戰,因為戰略計劃是他製定的,參戰的可謂傾國之兵,他作為無可爭議的第一責任人,無論勝負,都必須全力以赴,怎麼可以假手他人。
軍機房會同兵部將這一份宏大的作戰計劃上報之後,豹房立刻就熱鬧了。明軍動員了三鎮駐軍,還有從南京方向調來的蕩寇軍主力,陝西邊軍等,加起來有幾十萬人。
可是獨獨遺漏了調到京師的數萬邊軍以及精心挑選的團營精銳,也就是東西官廳的十萬大軍,這不是瞧不起人嗎?我等日夜訓練,為的就是能夠在邊疆立功,這麼大的戰事怎麼能離開咱們?
江彬根本壓不住他從宣府等調來的親信,他自己也不能接受在外的下場,所以就跑到正德麵前,慷慨陳詞,請求參與這場大決戰。
正德自己看著這份報告,同樣羨慕的要死,這麼大的戰事必然載入史冊,他卻隻能站在一旁幹看著,太不甘心了。對於以太祖太宗為榜樣的正德而言,他絕不接受被排除在外。
江彬善於察言觀色,他已經看出了正德的不滿,就故意說道,“陛下連續幾年,風雨無阻,操練官軍,為的就是效仿列祖列宗,保衛大明江山,這樣的戰事怎能不參與?”
這說到正德心裏去了,江彬起頭,太監張忠也接著直接表達對張超的不滿,他說道,“這些年,對於韃靼的戰事都是張天官指揮的,難不成大明沒人了,他都已經是吏部尚書了,還要主持戰事?”
錢寧雖然對江彬不滿,但是也覺得有必要提醒正德,“皇爺,兒臣不是攀汙張吏部,他的功勞已經太大了,不適合再次帶兵。”
正德猛的一拍龍案,“張太傅是國家柱石,爾等怎可胡言亂語,還不趕緊滾開。”
趕走了眾人,正德仔細的考慮良久,他最後決定親自率領左右官廳,親自坐鎮薊鎮三屯營,指揮這一場傾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