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朝野各派的利益似乎都可以從國士院中得到體現,所以當天的廷議雖然沒有做出決定,但是大家都很看好,準備好好討論一下細節,加入一些自己的東西。與此同時,這個消息也就立刻流傳出去,壓倒寧王叛亂成為大明目前最熱鬧的話題。
這也並不奇怪,寧王造反竟然連安慶都過不去,這簡直是個笑話。隻有這樣悲慘的戰鬥力,卻有那麼巨大的野心,這注定了寧王如同飛蛾撲火一般,肯定會失敗,所以大家夥的驚慌程度已經下降了不少,也就把注意力轉移到注定會主少國疑的嘉靖登基之後的朝局。
曆朝曆代國君年幼登基,往往形成了設立輔政大臣,太後臨朝或者垂簾聽政兩種模式,但是這兩種模式都有不小的問題。
前者往往輔政大臣到了最後舍不得權力或者是不敢放棄權力,所以與長大的皇帝產生激烈的權力鬥爭,總有一方難有善終。
後者女主專權,遇到了本朝張太後這樣的那當然是好事,如果遇到了武則天北魏胡太後這樣的,那搞不好新君會遇到大麻煩。
事實上,因為皇權的獨一無二,太後或者輔政大臣代行皇權,必不可少會出現空前激烈的權力鬥爭。所以無論哪一方勝出都可能出現極其血腥的局麵。
就算張超忠心耿耿,霍光滅族的下場在那裏擺著,他一定會很不安心;而若是張超有野心,那麻煩更大了,改朝換代死傷必不可少。
盡管大明有英宗繼位時太後主政加三楊輔政的成功模式,但是很不幸後來出現了王振和土木之變;而且這一次嘉靖登基,遇到的局麵也大不一樣。
三楊都是書生,互相之間的影響力也差不了多少,注定不會出現權臣;但是張超卻是文武雙全,影響力遠遠超過他的同輩,所以他就是一個權臣,這一點張超明白,太後明白,天下人都明白。
當然張超也可以推辭不做這個輔政大臣,但是國家不穩根本離不開他,而且士大夫的責任也由不得他退縮;更深一步說從利益角度出發,就算他退縮也不一定保住身家性命,誰能保證那個代替他占據這個權力真空的人不會一上來就首先拿他開刀呢?
所以張超現在未雨綢繆,弄出國士院將權力與天下名士共享,這個創新一方麵表明他政治上沒有野心,可以取信天下;另一方麵出現國士院,對於他自己還是皇室還是朝野同樣都是好事,利益分割多了,他就不那麼顯眼了,未來也好過不少。
當然這都是大家夥的猜測,張超如何想的誰都不知道,但這確實是一件好事。
所以設立國士院一事立刻就引起了晉商的注意,作為明代第一個將商業利益與權力融合,喊出以商助學致財以學保商口號的山西人,他們的政治嗅覺出奇的靈敏。
正在京師的鄧州學政王馨聽到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他對兩個兒子王瑤王文顯說道,“張天官不愧是我等南北商人的貼心人呀,竟然能想出這麼一個好辦法!”
王馨不過是舉人出身,所以混到了學政也就到頭了,他這兩個兒子更加讀書不成,好不容易弄了一個秀才名頭,也早早的出外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