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院的位置在承天門附近,張超特別建設了一個環形建築,一百三十名國士來到大會議室在各自的位置下坐定,他們好奇的觀看這個倉促建成的水泥房屋。
房間空間很大,屋頂很高,一排排半弧形的桌椅整齊的擺放著,一排比一排高。桌子上整齊的擺放著筆墨紙硯,還有一疊紙張,看來可以用來記錄。
在這一排排桌椅的對麵是放著三排桌椅,同樣擺放著筆墨紙硯,國士們估計朝廷大員有可能坐在這些桌椅上。
國士們再觀察左右門窗,並沒有怎麼雕龍畫鳳,顯得十分樸素,很多土豪出身的國士搖了搖頭,這般簡陋的場所與他們的形象不符呀。
倒是世家出身的國士很明白張超這麼做的用意,官府的建築就應該如此,再說了這裏是士人議論國家大事的場所,要是弄得金碧輝煌,反而有些不妥當。
這個被命名為國士廳的會議廳,還有十幾個大柱子支撐著房,柱子旁邊是一排桌子,桌子下方整齊的擺放著一個個木桶。
國士們此時才發現有一絲絲涼意傳了過來,仔細觀察之後,才發現木桶裏放著一塊塊冰。這可是大手筆,夏天這麼多冰,不是一般人拿的出來的。
想必到了冬天,也可以堆放一個個火爐,這一點設計倒是不錯,冬暖夏涼,回到家中也可以同樣布置。
各位國士落座完畢,這時參加會議的官員們也陸續趕來了,國士們坐在左側,而官員們坐在右側。
首先趕來的是科道官員,因為品級很低,這些人就被安排到最後一排,很多人對國士院本來就不感冒,現在看著一排排所謂的國士穿著正經的五品官的朝服,得意洋洋的坐在那裏,很多人到處東張西望,跟土包子一樣,簡直是沐猴而冠,這些禦史想想不由得心中來氣。
也不怪他們惱火,他們這批人都是兩榜進士,辛辛苦苦攻讀了十幾年,有的甚至是幾十年,才有現在的地位。
而這些國士的底線他們當然十分清楚,致仕官員有之,地方豪門有之,這些人坐在這裏他們還能接受;可是竟然有一些讀書不成的老學究竟然也被選進了國士院,好吧,都是老前輩,咱們捏著鼻子也認了。
最不能讓禦史們接受的是,一些名義上是讀書人,但早就出來經商的所謂儒商也混跡其中,還有幫著打官司的訟棍,這些人竟然也蒙混過關,進了國士院,人五人六起來,這讓他們如何能忍。
事實上早在國士院選舉結果出來之時,已經有地方官員上書認為一些國士不妥當。奏折呈上之後,卻被張超打了回來,他們資格審查沒有問題,又是秀才監生們選舉出來的,憑什麼說他們沒有資格,早幹什麼去了。
再說了國士院起的是千金買馬骨的作用,那麼多所謂的名士不參選,還抱怨選中的沒有資格,朝廷不需要這樣刁鑽的主,不為國效力竟然還不讓別人為國效力,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張超這麼一說,朝廷上下也無話可說,隻是私底下嘲笑張超硬撐著不倒架,都想著看國士院的笑話。
但是等這一天終於到來時,這些禦史又不爽了,就在他們不爽的時候,各部郎中少卿這些中級官員陸續過來落座。
到了辰時,一大堆大紅袍出現了,這些都是各部侍郎以上的重臣,他們按照指引在前三排坐下。這個時候一個大太監從外麵走了進來,站在會議廳中間,開始宣讀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