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改革從科舉開始(1 / 2)

張超連夜對張璁的策論進行了一番修改,添加了一些自己的東西,比如鼓勵辦學,擴大基礎教育的範圍,增加一些專科教育等,然後張超讓人將策論抄錄了幾十份,請來了朝中重臣還特別邀請了楊一清張璁文征明這些對教育有見解的人一起過來商議。

張超以人的一生為例,能夠在科舉上麵有所成就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人,絕大部分孩童受教育的目的在於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不會算錯賬,日後可以有一個不錯的工作。而工作安穩的人才是大明的中堅,他們提供糧食賦稅,而且並不會造反。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以識字為主,張超建議增加基本的數學教育,目標在於讓十歲以下的兒童學會認識常用幾千漢字和一百以內的加減乘除。

而到了十歲之後,稍稍長成,這時候就應該籌劃孩子的未來。那些聰慧的孩子可以進入科舉的學習,而絕大部分孩童在這個階段就被淘汰了,但是識字會算賬可以說是終身受益。

一個孩子從識字到可以參與童子試,最起碼要經過五年以上的學習,所以這個階段同樣也有分化,讀書有成的可以繼續參加童子試,而期間希望不大的孩子就可以進入專科的學習,擅長算術的就可以培養做賬,擅長動手的可以培養成工匠,醫生等等。而這些專科學校不需要朝廷費勁,可以由民間辦理,在南直隸已經有很多所這樣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混的好的收入不菲。

張超在這裏強調了工匠的意義,隨著大明工商業的迅猛發展,對於工匠的需求與日俱增,在南直隸一個出色的造船工匠一年的收入甚至可以達到一年一百銀元以上,這樣的收入足以養家糊口。

另外擅長製造槍炮,保養槍炮的工匠,軍中十分需求,這一塊朝廷必須加強對工匠的培養,沒有好的兵器朝廷如何能夠平定亂匪,掃滅韃靼。

而通過縣試,府試,院試脫穎而出,考中秀才的才算是真正的士大夫,這之前被淘汰的還是有很多人,張超認為現在有很多頭發白了還孜孜以求秀才功名的童生,這太浪費人才了,所以他的看法很簡單,要從年齡上限製參加院試的童生年齡,比如說超過三十五歲就不給參加童生試了。

而成為生員之後,一定要嚴格教育,不僅僅考試的四書五經這些要教,日後當官理政的常用知識也要教授。律法理財水利等基本的知識要具備,朝廷不要書呆子,這是各地學政的責任。

所以一定要慎重選擇學政,一定要加強對生員的考核,特別是常用知識的考核,必須有淘汰率,要能上能下,原來大明在這一塊是空白或者不重視,現在必須補上。

另外那些不孝悌的,喜歡嫖娼的,喜歡無事生非,人品惡劣的秀才各地學政禦史地方官員要加強管理,納入地方官的考核。

張超前麵所說的基礎教育,朝廷隻需要發幾道聖旨,然後鼓勵辦學就可以了,可是說到學政對秀才的管理,這些大員們互相看了看,這些生員們有苦頭吃了。

接著到了鄉試,張超明確一點,一定要加強朝廷對於鄉試的管理,因為通過鄉試的舉人就可以當官了,不得不慎重。

除了從中樞派出主考副主考以外,一省有資格擔任內簾官的並不僅僅是學政,鄉試考前一個月朝廷要求各地把有資格擔任內簾官的官員公示,並且在鄉試主考和各省巡撫巡按聯合監督下當眾抽取內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