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宗藩改革(1 / 2)

隨著對太監們的反攻清算的完成,另一個大問題宗藩也提上了日程。因為國士院河南的代表痛苦流涕訴說藩王在河南的壞影響,一邊說一邊涕淚交加,不僅僅所有的國士傷感不已,甚至於聽講的官員們也是不斷流淚,無他,河南的藩王實在太多了,實在是太能折騰了。

這樣悲慘的情懷反應上去,還不等軍機房表態,太皇太後的懿旨就下達了,責令軍機房會同禮部戶部商議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既能體現朝廷對於各地宗藩的親情,又能徹底解決大明麵對的宗藩問題。

張超等人接到懿旨後,一個個麵麵相覷,這個張氏還真會將軍,好話歹話都讓她說光了,不是讓我們這些當政者作難嗎?

張超搖搖頭,不幹也得幹呀,現在宗藩一年吃掉了佐渡金山的產量,而且宗藩還在不斷遞增,我等當政不解決問題,難不成留給後人嗎?

張超知道有明以來,宗藩問題既是一個政治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

分封藩王,是曆代封建王朝的通用製度,太祖建立明朝後,也沿用了這一製度,從目的說,正如太祖所說:“以藩屏帝室”,就是用藩王權力來鞏衛中央。

本著這個目的,太祖做了一件公認的錯事:洪武年間分封的藩王,不但待遇優厚,而且軍政權力極大。尤其是有兵權,北方幾個藩王,諸如寧王,燕王,穀王,遼王等王爺,更掌握著明朝精銳武裝,各個雄視天下。

但對這個潛在威脅,朱元璋也不是沒有預判,明朝藩王製度比較前代,一個進步就是管理嚴格:特製了《天潢玉牒》,凡有皇室子弟出生,就要記錄在冊,封賞賜爵乃至皇位傳承排序,都是按照玉牒來。

另一點就是重視教育,朱元璋還編寫了《永鑒錄》和《禦製紀非錄》,這倆個材料,記錄了曆代藩王的作惡教訓,發給各地藩王學習,告誡他們要忠心為國,免倒覆轍。

同時規矩也多,藩王們穿衣服不注意,蓋房子蓋出格,出門儀式招搖點,都很可能給扣上“違製”的帽子,按謀反來處理。

但千防萬防,卻還是防不勝防。手裏有兵,就有造反的風險,外加朱元璋的製度,本身還有個漏洞:明朝藩王製度規定,如果中央有奸臣弄權,藩王就有權起兵鞏衛皇室,清除奸臣。

結果就是朱元璋死後,朱棣起兵造反,奪了法定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起兵的名義叫“清君側”,鑽的就是這個空子。

作為藩王叛亂的勝利者,永樂皇帝朱棣,對於藩王擁兵的危害,自然感同身受。在坐穩了皇位之後,除了清算建文帝舊臣外,他大張旗鼓做的另一個事情,就是削藩。

朱棣的削藩,從效果說,是立竿見影。主要是奪取各藩王的兵權,限製他們幹涉地方政治的權力,從此以後,明朝再沒有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也就是說藩王們政治上沒了出路。但是在生活上,宗藩的待遇並沒有改變,還是非常的優厚。

根據規定,明代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等。

眾所周知,明太祖是非常摳門的,他把官員們的俸祿定得很低,但是可能是窮慣了,太祖對自己的龍子龍孫金枝玉葉卻很大方。

這些宗親子弟的俸祿都是由國家供給,年俸標準是: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如此世代傳承,宗室裏靠國家財政養活的寄生蟲,可以說是幾何級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