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次政變最重要的打擊目標勳貴集團被徹底摧毀,所以就在勳貴完蛋不久,兵部會同戶部關於如何解決地方上屯田已經形成了一些想法,大明朝廷名義上擁有的眾多公田屯田此時成了一塊塊大肥肉,等待著文官集團的開墾。
所以現在是一個文臣的頂峰時刻,沒有了皇帝的約束,沒有了討厭的皇族太監,他們不論在中樞,還是在地方都可以為所欲為,而目前唯一能約束他們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掌握巨大權力的張超。
而這個掌握巨大權力的張超已經決意要致仕歸鄉,他交出來的理由就是不管太皇太後是不是為奸臣挾持,他張超都不是那種禍國的權臣,所以為了他的身後名,他決意致仕,再也不會出來為官了,甚至於張超也明確表態,他不會競選國士院,他想的是完完全全的退休。
世上竟然還有這樣一個知進退的聖人?所以欣喜若狂的文官們當然對張超的決定舉雙手雙腳讚同,甚至於國士院還沒有批準,那些對張超的誇獎已經滿天飛,當世聖人的頭銜已經戴在了張超的腦門上。
“當世聖人,恐怕他們說的是當世傻瓜吧。”待在家中,顯得十分悠閑的張超對著遠道而來的接班人明海笑著說道。
“爹,既然您這麼清楚,為什麼一定要致仕呢?”
這是明海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現如今張超已經控製了大明的朝政,連太皇太後張氏都被他囚禁起來,可以說舉目之下已經沒有了對手,那麼張氏是不是代朱?
而且張超有這個想法已經不是一日二日了,為什麼在勝利之後反而離開了朝堂,把唾手而得的權力交了出去?
張超拍了拍明海的腦袋,笑著說道,“你仔細想想,等什麼時候想明白了,老夫就不會再管張家的事務了。”
嘉靖五年十二月,就在第二次國士院召開半年之後,張超的辭呈被批準,按照張超的推薦,第一任國士院的國士,致仕的首輔楊一清出人意料的成為了張超的繼任者。
對於這個人選,大明上下都沒有什麼異議,因為楊一清的資曆和能力都太過突出,除此之外,楊一清無兒無女,在這個敏感時刻,反而成了優勢。
而隨著張超的離開,他的老搭檔彭澤也選擇告別政壇,似乎張超時代就這麼煙消雲散了,事實上對於政壇十分熟悉的人都知道不是那麼回事,雖然張超彭澤離開了,但是喬宇和李啟思的入閣,代表了張超在政壇還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
但是無論如何,這種政權的和平交接,讓整個大明對於未來充滿了期待,既然禍害大明的太監皇族勳貴都被趕了下去,朝中又都是非常優秀的士大夫,可謂是眾正盈朝,是不是意味著一個盛世就要再次出現了呢?
正在天津港的張超望著大海上的朝日升起,霞光萬丈,笑著問道,“明海,你現在猜出為父致仕的原因了嗎?”
“父親,是不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張超笑著拍了拍明海的肩膀,“為父可以肯定,現在朝中那些腐朽的士大夫不可能代表華夏的未來。所以隻有讓他們犯錯,我們父子才有機會,所以現在何必苦苦的待在朝堂,飽受四方攻擊呢?
明海,你要記住,現在的退讓是為了未來大踏步的前進,未來必然屬於我們張家,屬於那些真正擁護我們的海商,濟世學院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