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大樹底下好乘涼——傍靠山是你最直接的貴人(4)(1 / 2)

由於有了眾多的科技精英,惠普產品始終保持領先地位。上世紀70年代,除了繼續保持在電子檢驗和測量儀器係統市場的領先地位,惠普又全力開拓數據處理及計算機產品、電子醫療儀器、化學分析產品等係列。日。年代進軍打印機市場,1984年推出了第一台激光噴墨打印機,到1994年共賣出3000萬台打印機。90年代末,惠普成為僅次於IBM的世界第二大計算機公司。

縱觀惠普成長的曆史,從它創業到發展再到興旺,特曼教授提出的建議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給“矽穀之父”出了不少好點子,舉薦了許多人才,不愧為惠普公司的“開山貴人”。

進取者更易得到貴人相助

貴人不會從天而降,很多時候需要我們自身努力得到貴人的賞識,貴人才會伸出援助之手,正所謂“天助自助者”,一個人如果才華橫溢而又富有進取精神,那麼貴人就會在不遠處向他招手了。

香港富豪於品海三十出頭時,就已經身價過億了。他出身貧寒,靠白手起家成為商界新貴。白手起家往往需要貴人相助,才能一躍而起,那麼是誰給了於品海這個機會呢?這個貴人就是《明報》創始人金庸先生。是全庸確定於品海為《明報》未來掌門人,才成就了於品海的大事業。

《明報》是新派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與其中學同學沈寶新於1959年創辦的。當時金庸出資8萬港元,沈寶新出資2萬港元。時至今日,《明報》已是市值約10億港元、盈利約1億港元的大型報業集團。除《明報》外,該集團還有娛樂性的《明報周刊》、學術性的《明報周刊》。

1989年5月20日,在《明報》創刊30周年茶會上,金庸突然宣布辭去社長一職,隻留任《明報》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職,並表示要徹底淡出江湖。

此消息一傳出,立即有10多個財團上門洽談收購金庸所持股份一事。先後有收購專家梁伯韜與出版奇人鄭經翰合組的收購搭檔;有英國報業大亨麥士維;有香港財閥李嘉誠;有香港首席洋行怡和;還有澳籍傳媒大王、《南華早報》大股東梅鐸以及日本德間書局老板和他的顧問於品海。

於品海何許人?他乃一介寒士,1959年出生於香港一山東籍的海員家庭,靠勤工儉學才中學畢業。1977年,於品海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學政治係求學,學成後回港,不久進入金庸舊屬黃揚烈創辦的側經日拗>做國際電訊和翻譯,月薪為2000港元。由於薪金太少,他於一年後離職到富麗華酒店做職員。

1985年,於品海以20萬港元為資本,說服朋友韋家祥、麥永強等人投資80萬港元,創辦智才顧問管理公司。

同年8月,於品海做成智才的第一單業務,與日商合作,發展並管理桂林的漓苑酒店。智才隻出資100萬港元,就獲得這家擁有200多個房間的酒店管理權,到後來直接成為它的控股公司。傾其所有做成的這單業務,智才獲益不匪。

後來的幾單生意,智才都是為日本財團來華投資提供服務。兩年後,智才上市,市值已達6億港元。短期內能達到這樣的業績,充分顯示出於品海的經營才能。

於品海對事業十分執著,雖未能協助日本出版商談妥《明報》收購事宜,但他卻在這個過程中給“金大俠”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經常陪金庸看戲,吃大閘蟹,不時大談他的辦報理念,令金庸十分開心。

1991年12月,於品海收購南海紡織不久,就與金庸進行商談,他這次是代表自己要收購《明報》,而非為日本財團效力。於品海向外公布了他的“技術性收購”方案,當時金庸持《明報》60%股權,沈寶新持15%.其餘為公眾散股。按協議於品海從金、沈二人手中購入50%股份,需要現金4.53億港元,但他不能一下子拿出這麼多錢來。

怎麼辦?金庸惜才,幫他出主意。兩人合組了“明智公司”,智才為第一股東,占60%股權;金庸注資1.8億港元現款,換另40%股權。另外,於品海說服金庸購入智才所持的南海發展(前身為南海紡織)50%的股權,又出資1.6億港元。兩項相加,金庸共出資3.4億港元,頂了於晶海購入《明報》50%股份的大部分賬項。他隻需另付1.13億港元給金庸,就可把五成《明報》股權的款項還清。

他們完成第一次“技術性收購”後,第二次協議時又商定,金庸尚持有的25%《明報》股權自1994年12月1日起,分5次全部讓給於晶海。

此後於品海出任《明報》集團副主席,到了1994年3月31日,《明報》集團宣布:自即日起查良鏞(即金庸)與沈寶新退休,分別辭去董事局主席、副主席職務,由於品海擔任董事局主席,金庸任名譽主席。這一年,於品海才35歲。

4月於品海正式上任,並當選為香港報業公會主席。《明報》股價飆升,由每股4元漲到10港元以上,於品海所控的《明報》及南海發展,市值達40億港元,於品海個人賬麵財富也由5億多港元逾至13億港元。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