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齊威王去世,齊宣王繼位。宣王擔心田嬰權勢太重,威脅自己,田嬰不得已離開國都,其他的門客見他沒了權勢,離他而去,隻有齊貌辨與他一起回到他的封地薛。回去沒多久,齊貌辨要求去說服宣王,田嬰擔心他的安全,勸其不要去,齊貌辨對勸阻他的田嬰說:“我本來就沒想要活著回來,您就讓我去吧廣後來宣王聽了齊貌辨巧妙的勸言之後,親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嬰,並馬上任命田嬰為相國。
用人,各有各的標準,有的嚴格,有的寬鬆。而一個人犯了錯誤被寬容總是心存感激的,這是人之常情,用人者要善於利用這一點。要知道你一時的寬容就能贏得部下不惜一切代價效忠於你。齊國相國田嬰正是由於他對下屬齊貌辨的寬容和信任,才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後路。
作為上司來說前麵的路途並非是一帆風順,總會或多或少有些不順利,誰也不能保證一輩子做官不下台,如果像田嬰那樣,寬容對待下屬,豈不是為自己以後多留了一條生路嗎?
身處高處的人,往往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卻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批評他人的時候,容易忽視自身缺點,而嚴厲地指責他人的過錯。這樣做,一旦超出了別人所能忍受的範圍,會引起別人的厭惡與反感,喪失說服力。所以要給他人留麵子,要多體貼他人,不要過多指責別人的過失,不去攻擊別人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別人的舊瘡疤。
孟嚐君曾經擔任齊國的宰相,在各國聲望都很高。他家中養了許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與孟嚐君的小妾私通,有人暗自將情況報告給了孟嚐君,說:“身為人家的食客,暗中卻和主人的妾私通,實在是太不應該了,理當將他處死。”孟嚐君聽後,隻是淡淡地說了聲:“喜愛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時間又過了一年,孟嚐君召來那位食客,對他說:“你在我門下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到現在還沒有適當的職位給你,我心裏十分不安。現在,衛國國君和我私交非常好,不如讓我替你準備車馬銀兩,你自己到衛國去做官吧。”
於是,這位食客來到了衛國,受到衛君的賞識和重用。後來,齊國和衛國關係十分緊張。衛國國君想聯合各國攻打齊國。此人對衛君說:“之所以能到衛國來,全賴孟嚐君不計較臣無能,將臣推薦給衛國。臣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經相互約定,將來子孫之間絕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卻想聯合其他國家去攻打齊國,這不僅違背了先王的盟約,同時也辜負了盂嚐君的情誼。請陛下打消攻打齊國的念頭吧。不然,臣寧願死在大王麵前。”衛君聽後,佩服他的仁義,於是打消了攻打齊國的念頭。齊國的人聽後讚頌道:“孟嚐君實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齊國轉危為安。”
正是孟嚐君以他寬容的胸襟,沒有因無關痛癢的小事而斤斤計較,善於體諒別人,所以他收服了人心,而最後使齊國轉危為安,避免了戰亂.兩國相安。
能夠寬容地對待下屬的人,必能得到下屬的衷心擁護。中國古代哲學家苟子說過:“君子賢而能容罪,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這揭示的是一個做人的道理,更是用人的道理。
孔子也曾說過:“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困擾,關鍵還是要寬以待人。寬以待人更易使你得到貴人的相助,以上的幾個典故便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要能讓下屬發表自己的素見
一個聽得進意見的領導,才能真正地將企業做大。讓下屬發表自己的意見,既是對下屬的一種尊重,也是從下屬中挖掘有責任心的貴人的一種方法。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一生為人坦誠直率,具有很強的自主性,而他也希望自己的員工同樣能做到坦誠自信、絕不盲從他人,以此讓自己的公司具有一種自由豁達的風氣。在鬆下的大力提倡下,鬆下公司形成了自主自由敢於發表自我意見的傳統。
鬆下公司的優秀傳統是包括多方麵的,首先是不唯命是從。當然,這隻是相對而言,因為鬆下公司員工必須遵守依據公司經營理念製定的紀律要求,其雖然苛刻但卻必要,因此絲毫也不能讓步。但在此基礎上,每一個員工都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判斷力、提出意見,而不是采取消極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中庸態度。鬆下說:“員工不應該因為上級命令了,或希望大家如何做,就盲目附和,唯命是從。”鬆下幸之助認為,下屬或員工如果是這樣做了,就會使公司的經營失去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