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人質危機或開啟國際反恐合作新路徑
世界態勢
作者:王震
今年4月,尼日利亞恐怖組織“博科聖地”襲擊了尼東北部博爾諾州的一所女子中學,並劫走200多名女生。這次恐怖襲擊不僅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還在社交網絡的推動下促成了一場全球範圍的解救人質運動。麵對當前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發展的新態勢,世界各國也需要攜手探索反恐合作新路徑。
社交媒體助力國際反恐
“博科聖地”是9.11事件後在尼日利亞逐漸興起的一個極端恐怖組織,2011年以來因為頻繁發動襲擊和手段殘忍而臭名昭著。對於“博科聖地”而言,這起人質劫持事件隻是其一樁新罪證,然而這次事件造成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其原因就在於該事件嚴重挑戰了人類社會的道德底線,從而引起了整個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普遍憤怒。9.11事件後,由於世界各國都加強了防範,恐怖組織攻擊更具象征意義的政治、軍事目標的難度大大增加。於是,一些恐怖勢力開始把黑手轉向平民。但是,像“博科聖地”這樣專門襲擊學生,而且公開揚言要變賣人質的做法實屬罕見。
人質劫持事件發生後,一名叫易卜拉欣的尼日利亞人在“推特”上發文,呼籲“把我們的女兒帶回家”。易卜拉欣的呼籲迅速在網絡上被廣泛轉發,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人通過社交媒體了解到這次殘忍的人質劫持事件,並自發地通過社交網絡關注被劫持女生的命運,並推動人質的解救工作。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好萊塢著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等各界社會名流也紛紛加入其中,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場“帶我們的女孩回家”運動。與此同時,全球輿論壓力促使尼日利亞當局和各國政府采取措施,努力解救人質、化解危機。
5月12日,“博科聖地”公布了一段錄像,畫麵顯示人質目前狀況良好。此外,“博科聖地”的頭目近日也已經改口,打算利用這些人質來交換被羈押的極端分子,而不是將她們賣掉。從這兩個信號來看,“博科聖地”很可能是受到了國際社會和內部不同聲音的壓力,正在調整自己的策略。毫無疑問,發達的社交媒體是形成這一壓力的主要推手。
尼日利亞的反恐困境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人質危機中,尼日利亞當局一直飽受“反應遲緩”、“應對乏力”等指責。就這次事件來說,尼日利亞政府最初的確表現欠佳。但就反恐來說,尼當局近年來不可謂不力,隻是效果不彰而已。事實上,從去年5月開始,尼東北部三州就已進入緊急狀態。然而,重兵反恐不僅未能給當地民眾帶來和平與穩定,反而造成恐怖活動愈演愈烈,反恐戰爭所造成的傷亡又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批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尼日利亞政府的反恐戰略並未取得預期目標。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除了恐怖分子活動區域易於藏身、執法官員腐敗無能之外,尼當局反恐政策失誤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反恐固然離不開軍事手段,但光靠軍事打擊也是行不通的,這一點已經被9.11以來的美國全球反恐戰爭實踐所證實。迷信軍事手段的尼日利亞政府顯然把反恐簡單化了,預期目標當然難以實現。在今年3月公布的新反恐戰略中,尼日利亞政府除了繼續強調軍事打擊之外,增加了進行政治對話、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內容,這正是對之前反恐戰略的修正。
然而,即便是按照新的反恐戰略,尼日利亞未來的反恐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正如一些海外媒體所言,尼日利亞境內麵臨的恐怖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宗教衝突乃至內戰的成分,這不是單靠反恐就能解決的問題。以“博科聖地”為例,雖然該組織的極端做法得不到整個社會認同,但它卻代表了尼東北部相當一部分社會群體。在“博科聖地”的主要襲擊目標中,除了被視為“異教徒”的基督徒之外,還包括能夠打擊現政府執政權威的目標。該組織無疑希望借此來實現其所代表的利益群體的政治訴求。事實上,這些原本隻是宗教派係衝突、部族分歧或是社會發展矛盾,但在9.11後國際恐怖活動的“示範效應”影響下,特別是在“基地”組織等國際恐怖勢力的滲透和支持下,異化成為殘忍而不擇手段的恐怖暴力活動。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試圖通過搭乘“國際反恐列車”來消除國內恐怖威脅的做法無異於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