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談論幸福,總是把物質上的富人和窮人放在一起對比,似乎這樣才有說服力。
窮人說:“幸福就是現在。”
富人望著窮人漏風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說:“這怎麼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
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一天,走得汗流浹背的乞丐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他:“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幸福?”
富人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現在口渴時的這碗水。”
富人、乞丐,一個人境況不同,怎麼對幸福的看法會有不同呢?也許下麵的這個寓言能幫我們找到答案。
民間有個傳說,有一個生前善良且熱心助人的人,死後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當了天使後,仍時常到凡間幫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見一個農夫,農夫的樣子非常苦惱,他向天使訴說:“我家的水牛剛死了,沒它幫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業呢?”
於是天使賜他一隻健壯的水牛,農夫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又一日,他遇見一個男人,男人非常沮喪,他向天使訴說:“我的錢被騙光了,沒盤纏回鄉。”
於是天使給他錢做路費,男人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見一個詩人,詩人年輕、英俊、有才華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溫柔,但他卻過得不快活。天使問他:“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詩人對天使說:“我什麼都有,隻欠一樣東西,你能夠給我嗎?”
天使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詩人直直地望著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這下子把天使難住了,天使想了想,說:“我明白了。”然後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去他的財產和他妻子的性命。
天使做完這些事後,便離去了。
一個月後,天使再回到詩人的身邊,他那時餓得半死,衣衫襤褸地躺在地上掙紮。於是,天使把他的一切還給他。然後,又離去了。
半個月後,天使再去看看詩人。這次,詩人摟著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謝。因為,他得到幸福了。
寓言中的詩人其實想要的是更多的幸福。我們想要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有車有房,有好的工作。一時無法全部得到,我們就不停地去想我們所沒有的,並且有一種不滿足感。如果我們確實得到想要的,我們又會在新的環境中重新創造這樣的想法。因此,盡管得到了我們所想要的,我們仍舊不高興。
心理學家指出,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壞性的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於我們所想要的,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
這和我們擁有多少似乎沒有什麼關係;我們隻需要不斷地擴充我們的欲望名單,這就確保了我們的不滿足感。其實這也是一種心理機製——當這項欲望得到滿足時,我就會快樂起來。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後,這種心理作用卻不斷重複。
幸運的是,有個可以快樂起來的方法,那就是改變我們思考的重心,從我們所想要的轉而去想我們所擁有的。不是期望你的愛人是別人,而是試著去想她美好的品質;不是抱怨你的薪水,而是感激你擁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你自己家附近亦有樂趣。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學會知足,要盡力改變你的思考重心,從“我期望生活有所不同”的陷阱中退出來,學會感謝你所擁有的,你就會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