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懂得什麼是“美”,就會變得更美(1 / 3)

氣質是一種對美的認知和鑒賞

眾所皆知,女人的氣質源自內心,溢於其表,內心豐富的女子,其外表也令人備感舒適。我們通常認為,依此種說法,內心世界安寧恬靜的女子,外表大抵也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內心激烈奔放的女子,外表通常也會令人覺得熱情似火,活力四射。可世間女人情況之複雜,卻往往超出了人們心中所想。

在現實世界裏,我們更多遇見的是如下情景。例如,看似一臉凶神惡煞般的女人,深交之後卻發現其樂於助人、心善如佛。再如,一個穿著完全不適合自己服飾的女人,在與人交談之時,卻能口吐蓮花、滿腹經綸,表現出極高的才情與智慧。在我們身邊,這樣表裏不一的例子,幾乎數不勝數。

更可怕的是,這些現象導致許多女人漸漸不再相信精神之力,人們寧願在物欲的世界中揮霍人生,也不願沉住氣,在這濁世之中捕捉一絲內心的靜謐。如此一來,世間浮華躁動的女子越來越多,“氣質”一物於我們而言便越來越難得了。

女人的內心與氣質無法完美統一,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北大的蔡元培校長便已深刻意識到此問題。他認為,當時的世道,人們盲目崇尚物質,認為科學之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從而忽略了內心情感的培育,大部分人甚至不知究竟“美”為何物,因此世間“醜態”百出。

因此,蔡元培校長提出,辦大學的當務之急便是必須廣泛倡導“美育”,以美之事物,諸如音樂、雕刻、圖畫、文學等,重新“開啟”人們遺失的情感。而女人本身,又是承載“美”、傳播“美”的最佳載體。倘若,女人自身對美的事物並無認知及鑒賞能力,不但她本人會失去成為“美人”的機會,更無法向後代傳授“美”的真諦。

顯而易見,一個不知“何為美”的女人,也不會知曉自己究竟如何才能變得更美。那些自古以來便被世人念念不忘的絕代佳人,無論她們天生擁有怎樣脫俗的容顏,仍會努力修習琴、棋、書、畫等,以此陶冶情操,提升對“美”的認知。而世人之所以對這些美人傾心不已,永世難忘,大多也因為她們內外兼修,能由己及人,引導人們鑒賞心中之美。

魯迅先生曾對一位北大美女傾心一生,她就是著名學者馬裕藻先生的女兒——馬鈺。馬鈺是第一批進入孔德學校讀書的女生,這座學校在當時的地位相當於北大附屬小學。後世人皆以為,魯迅先生暗戀這位北大校花,無非是看中了她如玉的臉龐及頗有見解的談吐,以致日後的許多材料中,竟然極少提到這位馬鈺小姐的平生所學,隻加大渲染她與魯迅先生的來往過程,好似這個女子的存在,隻是為了讓人了解魯迅先生的一段情史。

然而,事實其實大有謬誤。當馬鈺還在孔德學校念書時,她的老師陣容便非同一般。沈尹默講詩史,錢玄同講文字學,周作人講曆代散文。再加上學校跟北大有著極深淵源,也特別注意美學教育,因此馬玨對文學、音樂、美術都具有極其濃厚的興趣,並曾認真修習過這些課程。

進入北大之後,馬鈺之所以備受同學關注,也不僅僅因為長得好看。她在校園中異常活躍,並經常積極參加各種文藝活動,還曾師從昆曲大師溥侗先生,並與其一起合演過《遊園》。馬鈺這種多才多藝,外加對“美”的積極追求,大概才是吸引眾人目光的關鍵所在。

一個長得美,卻不懂得美的女子,無法調動身邊多少美的資源,令其為己所用,終究也會浪費一副長得恰到好處的麵容。而一個長得美,同時又懂得鑒賞美,追求美的女子,則會因其不俗的氣質,及充滿美感的打扮,迅速成為眾人心中的不朽女神。

內外皆美,才是一個女子最精致的狀態,而這需要我們從內心真正領悟美,鑒賞美,而並非隻是隨意學習她人,故作矯揉之態。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充滿了美,對於我們而言,並不是身邊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的確如此,我們若是無法認知美,就不能發現身邊美的事物,更不能發掘自身美的品性,也無從得知究竟要朝哪個方向修行才能抵達美的殿堂,成為他人心中美的化身。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明白“世間沒有最醜的顏色,隻有搭配不恰當的色彩”這個道理,並因此努力學習關於色彩搭配的知識,那從今往後,我們在著裝打扮上便會更加精致得體些。又或者,我們能夠懂得女人的美並不僅僅體現在行為動作、著裝打扮上,就連日常生活的種種習慣,也時常悄悄透露美麗與否,我們便定會注意改掉平日裏的不良習慣。

若要問,天下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女人以最快速度擁有氣質?那一定是來幾堂密集式的與審美有關的訓練課。

梁文音是一家外貿公司的會計,年輕的時候也算是個姿色尚可的靚麗女子。不過,因為常年伏案工作,年近四十的她,已開始漸現疲態,再加之平日裏又懶得打理自己,乍一看,竟然和快50歲的女人差不多了。

但梁文音絲毫沒有注意到這些,每天清早,當她看到鏡中的自己還會滿意地點點頭,然後將頭發隨意一束,再順手從櫃中拿出一件衣服套在身上,就匆匆出門上班。可有一天,梁文音在走進辦公室的時候,卻無意間聽見兩個同事在議論她。

“這個梁文音,若仔細瞧瞧,長得倒也不難看,可每次看見她,怎麼都感覺怪怪的?”

“瞧她那個樣子,平時肯定也不知道該怎麼收拾自己,穿什麼都沒氣質。”

聽見同事的議論,梁文音十分生氣。回到家後,她將這些話告訴了丈夫,原本希望丈夫可以好好安慰一下自己,卻沒想到,丈夫仔細打量了一下她,低聲說道:“文音啊……那個,我也覺得……你的審美觀的確有些奇怪……比如說,這件大紅的衣服配黃色條紋的褲子,好像是不太適合你。”

梁文音一聽,愣住了,她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再次站在鏡前時,她的心中第一次泛起了一絲奇怪的感覺,這麼穿著似乎的確有些不太好看,莫非真是自己審美觀出了問題?

為了解答心中的疑問,梁文音開始學習有關服飾搭配相關的知識,並買回數本有關美學的基礎教程。她迫切想要知道,究竟是自己的審美觀出了問題,還是同事對自己的惡意詆毀?梁文音並不知道,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研究後,自己居然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改變了打扮風格。

在選擇服飾時,梁文音開始更加傾向於看起來簡單平凡,穿在身上卻顯得大方清新的款式,而那些濃烈豔麗的色彩也漸漸被素雅百搭的顏色替代。從那以後,同事們再也沒有在背地裏議論過梁文音,反而時常向她請教著裝之道。

審美觀是我們對“美”最直觀的理解。當審美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便會變得千奇百怪,再好的氣質也無法自然散發。並且,盡管如今已是一個提倡個性的時代,但若脫離“美”的界限,我們自認為的個性,也會漸漸被社會大眾邊緣化,成為“土氣”“小醜”的代名詞。

“美學”是女性的必修課

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裏,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社會優勢,眼界大多著眼於外。金錢、名利、外貌等無不成為人們最希望努力得到的東西。漸漸地,資源越來越少,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原本並不在意的人也加入了爭奪行列,以致世道情感缺失,物質至上。

在激烈的競爭時代中,女性看似得到了平等的“待遇”,實則受害最深。因為在世俗的眼中,男人隻要具有一定社會優勢,比如擁有金錢、地位,便無人在意他們品位如何,是否欠缺文化修養。這樣的男人,即便隻有小學文化,依然能夠吸引眾多對他們趨之若鶩的女人。

然而,世俗對女性的偏見,卻比對男人要大得多。一個女人,即便獲得金錢、地位,可她若是不優雅,無氣質,沒有一種對“美”的獨特見解,人生便會陷入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因為,男人並不會對一個成功的女人另眼相待,而其他女人也會因為嫉妒,在背後惡語中傷她、孤立她。

因此,盡管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同男性一樣,有獨立的經濟、社會地位,但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提升氣質,展現女性魅力,則很容易便會失去來自他人的尊敬。而女人若想提升氣質,除了不斷閱讀各種書籍,修煉內心之外,還需修習與“美學”有關的課程。隻因,女人唯有懂得“美”,方能從中體悟一份屬於自己的獨特之美,方能自這份獨特中升華出不俗氣質,繼而展現優雅的魅力。

蔡元培校長曾說過:“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美學”一詞,最早源於希臘語,其最初的意思被解釋為“對感觀的感受”。此後,隨著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又被引申為一種“詮釋美及藝術的哲學”。盡管自美學產生以來,每一個人對“美”的認識都不同,但這並不表示人類對“美”就沒有一種共識。據研究,在同一時間與空間內,人們對“美”的認識具有高度共識。但大致看來,優雅、個性、具有藝術欣賞力,以及懂得如何適度裝扮自己,令他人賞心悅目,是整個世界對“美女”的共識。

而這其中的大部分能力,都必須依靠修習“美學”才能達到。例如,一個優雅的、懂得鑒賞藝術的女人,則很有必要懂得藝術的構成及分類。曾有人將藝術大致分為了四類:繪畫、建築、雕塑一類能夠長時間留存的時間藝術;在空間中可以隨意傳播的音樂藝術;表達力之美的舞蹈藝術;還有用以闡述生活的文學、戲劇、電影等舞台藝術。

因此,女人若想將“美”提升一個檔次,學習並了解這些美學藝術則十分有必要。這也是當下許多家長不惜花費重金,也要將女孩們送去上各種藝術培訓班的原因。事實證明,這些曾經修習過藝術課程的女孩長大之後,的確要比其餘不曾接觸過藝術教育的女性更有氣質,更容易在社會上獲得他人的青睞。

英國詩人濟慈曾說:“美是一種永恒的愉快。”人們通常認為,外表靚麗的女孩,獲得成功的機會似乎看起來比平凡普通的女孩更多一些。隻因大家都喜歡美的事物,更喜歡與美女合作。

然而,“美麗”這個資本,若是不好好運用美學知識去經營,美女們反而無法從中獲益,甚至因此遭難,被人視為“紅顏禍水”,日子也過得並不幸福。

現實中這樣的女人並不少見。因為長得漂亮,她們的感情生活十分豐富,追求的人一撥接一撥。可供挑選的異性多了,對感情的重視程度自然會慢慢變少,在換了一個又一個男友後,隨著她們年歲的增長,“隨便”的作風開始漸漸體現,真的到了適婚年齡,反倒沒有一個合適的異性願意與這樣的女人走進婚姻殿堂。與此相反,反而是一些相貌樸實平凡但內心善良,簡單打扮一下便能讓人感到舒心的女子,更受男性的喜歡,成為男性們願意求婚的首選對象。

感情如此,工作與事業上更是如此。挑選次數過多,以致“臭名遠揚”。不曾係統接觸過“美學”的女人或許不知,生活態度亦屬廣義的美學範疇。在傳統的東方國度裏,因為社會資源過少,女人朝秦暮楚,獨自占有過多“資源”的行為,絕對是一種與“生活美學”完全背道而馳的做法。持有這種生活態度的女人,其外表越驚豔,背負的罵名也就越多,即便她們智慧過人、內心強大,也極少會有人認可她們的氣質,讚同她們的為人。

沒有美麗的外表,我們可以通過化妝、整容來修飾或彌補;沒有強大的內心,我們也可花費數年時間,將自己置於種種磨煉之中,以此獲得鍛煉;沒有聰慧的大腦,我們還能利用業餘時間努力苦讀,以各類書籍漸漸充斥空虛的頭腦,隻要堅持不懈,終有一天會成為“腹有詩書”的才女。可是,當我們的“生活美學”並不被世人所接受時,我們此前的種種努力都會因此付諸東流。

修習一些“美學”知識,並逐漸成為一個優雅的女人,再將這些知識潛移默化地傳給下一代,是蔡元培校長提出“美學教育”的初衷。一個優雅的、富有氣質的母親,她所教育出的子女,往往會在走上社會後擁有更多的好運。

因此,一個女人如果將“美學”納入人生的必修課時,受益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家人、後代及身邊的朋友。我們更會從“美學”中領悟到人生真諦。美,是女人一生最高的榮耀,也是女人命運最好的歸宿,無論是古希臘或是古羅馬,最美的藝術都曾帶給世人無上的愉悅感,而那些最美麗的女人們,在帶給世人美的感受時,自己同時也享受了無上的榮耀和滿足。懂得美,駕馭美,女人才能自美中生出毫不矯揉的氣質,生出那一生都享用不盡的奢華“財富”。

享受生活,才能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美

氣質,是女人一生最希望擁有的最奢華的“寶藏”之一。要想得到它,女人必須學會化出漂亮的妝容,保持惹火的身材,練習優雅的言談舉止,修習強大的內心,鍛煉出聰慧的頭腦。然而,若是光有這些行為卻不懂得享受生活,則仍有可能被人稱作“沒有生活情趣”的女子。

在北大,或許有人會告訴女生們,她們將要成為一個怎樣自由的人,她們將會在學術的領域獲得何種成功,又或是她們中的某些人,將會在未來的商場上與男性一起競爭馳騁,最終奪得一份屬於女人的天下。可似乎沒有多少人會告訴她們,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

在這個飛速前進的社會裏,享受似乎成為了一種“原罪”。當周圍所有人都在奮力拚搏時,若我們停下腳步欣賞周遭的風景,又或是幹脆辭去工作,徹底回歸生活舒適度日,便會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甚至成為奢靡、懶惰、不思上進的負麵典型。因此,許多女人在與人聊天時,更多會談論自己的興趣愛好,談論自己如何陶冶情操,避談在家如何享受,以免引起他人不快。

然而,當我們自以為自己是世上最勤勞最努力的人時,卻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無論我們在事業領域如何打拚,如何勞累,最終的目的便是要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舒適,可當我們拚命勞作一輩子後,卻發現我們不過是不停奔跑在一條沒有風景的主幹道上,至於奔跑的目的卻似乎被大家徹底遺忘了。

這不禁令人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地方的女人非常愛吃蘋果,因為蘋果不但口感清甜,而且有利女性健康。可由於這裏並不盛產這種水果,因此,蘋果的價格非常昂貴。有一個女人,為了吃到更多的蘋果,辛辛苦苦工作了好幾天,終於拿著加班獎金買回了一斤蘋果。

買回了自己愛吃的東西,她非常開心,可隨即又皺起了眉頭,心想:這麼珍貴的食物,若是很快吃完,豈不是大大的浪費?於是女人找了一個陰涼的地方,將蘋果囤放起來,決定等到實在饞得不得了,再拿出來吃掉。

然而,這個地方天氣潮濕、炎熱,人們又不習慣使用冰箱,因此並不適合蘋果的保鮮。很快,女人就發現自己囤放的蘋果開始漸漸腐爛。她非常傷心,卻又不舍得先吃好的,於是隻得將爛掉的蘋果拿出來先吃掉。可最後,當她將所有蘋果都吃完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居然沒有吃過一個完好的新鮮的蘋果。

自古以來,女人似乎比男人更容易接受節儉教育,這或許與幾千年來,女人職責隻是一直主持家務有關。即便到了如今流行“富養女兒”的時代,許多女人依然無法改變這種勤儉節約的心態,她們就和故事中隻舍得吃爛蘋果的女人一樣,辛辛苦苦地掙錢,卻舍不得用它來改善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