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形象說明概念含義的方法。演講中如果需要使用比較陌生、深奧的概念,演講者就可以運用比喻的方法,通過事物形象,來揭示出概念的含義。例如孫玉剛的《一隻碗·一張紙·一顆心》的就職演講,巧用比喻,講清了重要的原則問題。演講者講解施政目標和原則。不從抽象理論說起,而用形象比喻。他說:
“我帶來一隻碗,平時碗口總是向上,什麼意見都能裝,一定廣采眾議,悉心聽取;形成了決議,碗即朝下,包括我在內,誰也不可以再翻動。同時還要用它裝滿水,舉起來,大家看看端得平不平。”
這裏以一隻碗的三種狀態,分別闡明了民主集中製以及辦事公開、公正等原則。接著,演講者還借用一張紙的兩種用途來昭示廉政與勤政。他說:“這張紙,絕不用它打收條、打欠條,我要用血汗寫下今後的曆史,交上合格的答卷。”這樣講,使重大原則問題變得簡明、形象,使聽眾對其內涵有較深刻的理解。
總之,在演講中正確運用概念,有助於聽眾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演講內容,從而更好地發揮演講的宣傳鼓動作用。
演講中如何下判斷
判斷在演講中的作用
(1)演講要求判斷恰當
判斷是演講中表達思想或情感的基本形式之一。人們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常常要對某種事物或思想觀點表示肯定或否定,這種對思維對象有所判斷的思維形式就是判斷。
從思維方麵來說,演講要做到判斷恰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判斷形式正確,二是判斷真實。所謂判斷形式正確,是指斷定某種事物,必須用適合於表現該事物的判斷形式。比如,我們要斷定“演講態勢得體”是“演講成功”的必要條件,就得運用必要條件的判斷形式,做出“演講隻有態勢得體,才能成功”的判斷。所謂判斷內容真實,是指判斷內容要符合所斷定事物的客觀情況。比如,根據林肯當過美國總統,又被公認為是演講家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做出“林肯既是美國總統,又是演講家”的判斷,這就是真實的判斷。判斷真實是演講判斷恰當的主要條件。
從語言方麵來說,演講者用來表達判斷信息的語句必須準確,同一判斷可以用不同語句來表達,究竟選擇哪一個語句,要根據判斷的內容和思維形式而定。比如,中國女排姑娘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我們拚的是祖國的榮譽,而不是個人名利,個人寧願一個獎杯都不要,隻要捧回全隊那個珍貴的獎杯。”在這裏,“我們拚的是祖國的榮譽,而不是個人的名利”,是一個聯言判斷的句子,如果用“雖然我們拚的是祖國的榮譽,但不是個人的名利”的句子來表達,顯然是不恰當的。因為這種判斷的思維形式錯誤,不符合判斷對象的思想實際。此外,演講者用來表達判斷的語句還必須與演講的主題和語境相吻合。1972年2月,尼克鬆訪問我國,在答謝宴會上,他的祝酒詞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們深信你們的製度,我們同樣深信我們的製度。我們在這裏聚會,並不是我們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我們每一方都有這樣的利益,就是維護我們的獨立和我們人民的安全;我們每一方都有這樣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製度和不同價值標準的國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處,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讓曆史而不是讓戰場對創立的不同思想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