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幸福感的發展研究
幸福感的研究始於老年醫學和生活質量研究,因此,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成人樣本,對青少年幸福感的研究很少。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青少年幸福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本節將回顧青少年幸福感的發展和測量研究,指出現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青少年幸福感的發展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Huebner對青少年幸福感進行了深入係統的研究,成果最豐。他編製了多維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將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分為家庭、學校、友誼、自我、生活環境五個領域,成為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量表。他在美國樣本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總體生活滿意度和重要的生活領域的滿意度(家庭、學校、友誼、自我、生活環境)在中等水平以上。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具有較高不滿意度。Huebner對5544名9~12年級青少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大約11%的被試滿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下,有7%的被試很不滿意,甚至較大比例的被試對家庭不滿意(17.6%)和對學校不滿意(22.8%),在各生活領域滿意度中青少年對學校的滿意度水平最低。
2.影響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因素
影響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人口學變量、個人因素、發展以及生活事件與幸福感的關係上。
(1)人口學變量與幸福感。
Dew和Huebner認為,中學生的總體滿意度與性別、年級無關,卻存在明顯的種族差異,亞裔學生的滿意度要低於白人學生。Huebner還發現,在朋友滿意度上,白人學生比亞裔學生的滿意度要高,女孩要比男孩的滿意度高;在學校領域,女孩的滿意度要高於男孩;在生活環境領域,白人學生比亞裔學生的滿意度高;在自我領域,存在明顯的種族和性別的交互作用,白人女生比男生的自我滿意度要高,亞裔女生和男生之間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雖然Dew和Huebner的研究表明中學生的總體滿意度與性別、年級無關,但一些研究發現正性和負性情感體驗的頻率具有一定的年齡差異。例如,小學生體驗到的正性情感的頻率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高,高中生比初中生具有巨大的情感變化。
基於領域之上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的指標也具有跨年齡的一致性。有關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對家庭生活滿意度重要性的判斷高於對同伴和學校以及生理健康滿意度的判斷。雖然青少年隨年齡的增長與同伴交往的時間遠多於與父母的交往時間,但家庭關係滿意度的重要性並沒有改變。相對於其他領域的滿意度,家庭和同伴滿意度對維持和增進兒童的滿意度更為重要。然而,隨著兒童年齡的成熟,生活滿意度的結構也會變化。例如,青少年比兒童區分了更多維度的生活滿意度。比如,青少年對同伴滿意度劃分為兩個領域,即同性同伴滿意度和異性同伴滿意度。
兒童居住的地理位置與他們的滿意度水平存在微弱的相關。兒童居住的位置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分數高於或低於社會地位變量。具體來說,居住在商業街尤其是城內的兒童對他們的生活報告體現出高度的不滿。
關於滿意度與社會經濟地位(SES)關係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基於成人的研究結果,可能一旦兒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經濟資源對幸福感的影響較小。盡管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美國的經濟增長很快,但客觀指標顯示美國兒童的滿意度卻下降了。
總之,人口學變量對解釋滿意度的貢獻是微弱的,這與成人的發現是一致的。顯示此類客觀指標與幸福感畢生隻有弱的相關。
(2)個人因素與幸福感。
生活滿意度與智力和學業成績沒有相關。影響青少年幸福感的個人因素主要與一些人格因素有關,如,控製點、自尊、神經質和外傾性等。內控的學生比那些相信自己的生活是由運氣、機遇、有權勢的他人所決定的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更為滿意。對生活事件持內控的個體經常體會到對事件的控製感,較為樂觀和主動,多采用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能想方設法理智地麵對和解決問題,往往能較好地適應周圍環境,有利於個體的適應及身心健康,從而有助於幸福感的保持和提高。外控傾向者則常常把行為的結果歸結於機遇和運氣或其他一些自己無法控製的外部力量,較為悲觀和被動,采取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麵臨挫折和負性生活事件時,隻是一味的憂慮、沮喪、焦慮,而不是積極地應對,這不利於個體的適應及身心健康,由此可能會損害幸福感。Gilman發現,青少年總體生活滿意度和總體自尊呈中等程度的相關。Furnham對406名14~28歲的青少年被試的研究結果同樣發現,自尊是幸福感的一個最有力的預測因素。高自尊者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樂觀自信,有較好的應激方式,他們試圖改變情景而不像外控者那樣企圖逃避現實,所以能較好地應付各類問題,幸福感相對較高。Huebner對青少年控製點和生活滿意度的研究發現,控製感在其負性生活事件和學校滿意度之間起著調節作用,內控的個體生活滿意程度要高一些。但是,如果個體經常受到消極生活事件的影響,他的個人控製感就會逐漸降低,從而導致生活滿意度的下降。Ash等還發現,內控傾向在消極生活經曆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中不具有調節作用。控製點隻是連接消極生活事件和生活滿意度的一種認知機製,起中介作用。控製點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與具體的生活事件有關,對於不同類型的生活事件(如積極事件和消極事件、突發性事件與長期經曆)控製點作用於生活滿意度的機製是不同的,但其具體的關係和機製還不清楚(田麗麗等,2003)。
Ash等還發現生活滿意度與外傾性也具有強相關。外傾者報告了高水平的生活滿意度。動機因素也與兒童和青少年滿意度的發展和維持有關,隻有內在動機與正性情感和滿意度有關。與正性情感相關的特殊任務並不會影響短期的成就結果,但會影響長期的結果。
自我概念也與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有關。Dew等在以中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發現,在外貌、家庭、學業、同伴等11種自我概念中,家庭自我概念對其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最大。
(3)家庭因素與幸福感。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場所,對青少年的成長發揮著持續且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不同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具有較大影響。目前,對青少年幸福感的家庭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養方式的領域。與生活在消極家庭環境中的青少年相比,生活在積極家庭環境中的青少年傾向於對其生活質量作出更高的評價。父母是權威型養育風格的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滿意度顯著高於父母是不負責任的養育風格的青少年。積極的家庭環境與兒童和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滿意度呈高度正相關。此外,家庭構成,如,父母的婚姻狀況、共同生活的成人等都與生活滿意度顯著相關。Furnham考察了父母教養方式、人格、自尊與青少年幸福感的關係,結果發現,父母權威型教養方式是孩子快樂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預測因子之一。當對父母的教養方式一起進行考察時,母親的權威型教養方式是唯一的、直接預測孩子快樂的因素,當對父母教養方式分別考察時,父親的權威型教養方式也對孩子的快樂有直接影響作用。另外,父母的權威型教養方式還通過降低孩子的自尊來影響孩子的快樂,母親的教養方式則都通過自尊中介影響快樂,母親的權威型教養方式還對孩子的外向性和神經質產生直接影響(丁新華等,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