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社會比較與幸福(1 / 3)

國人有句俗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說明人們對幸福或不幸的感受不僅依賴於個人自身的情況,而且取決於與他人的社會比較。什麼是社會比較?社會比較對人的幸福感會產生什麼影響?不同性格的人社會比較的對象有什麼不同?人格怎樣通過社會比較影響幸福感?本章與你一起對這些問題加以探討,並通過實驗研究對人格、社會比較及其與幸福感的關係加以檢驗。

一、社會比較與幸福感的理論回顧

1.社會比較的概念及其研究

把自己的能力、感覺、境況、觀點等與他人相比較,這個過程就叫做社會比較。1954年,Festinger首先提出了係統的社會比較理論:人具有想清楚地評價自己能力和觀點的動機,如果不能利用客觀的手段達到目的時,就傾向於在同相似的他人的對比中對自己作出評價。

社會比較是一個思考與自我相關的他人信息的過程,其中的3個主要過程是:①獲取社會信息,源於讀到或想到的某個人或事。②思考社會信息,包括自己與他人的相同或不同點。③對社會信息作出反應。個體所獲得的社會信息可以來自於相似的他人甚至是想象中的他人。對社會信息的思考過程包括觀察他人與自己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最後,對社會比較信息的反應涉及到一係列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而並非總是涉及到對自我和他人間的對比的覺察。

就社會比較的方式而言,有相似比較和不相似比較。早期的觀點認為,人們更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生活在周圍的、與個體有重要社會聯係的他人進行比較。後來認為,人們也可能會選擇不相似者,即比自己更優越或更差的對象進行比較,這取決於人們的動機。社會比較的動機有自我評價、自我提升和自我進步。就比較的方向而言,有向上比較和向下比較。前者是與比自己優越的人進行比較,後者是與比自己更差的人進行比較。就比較的後果而言,比較方向會對人們的情感和自我概念產生重要影響。

2.人格、社會比較與幸福感

關於社會比較方向及其情感結果的理論有兩種:向下比較理論和選擇——啟動模型。兩種理論對比較方向及其情感結果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就比較方向對情感的影響來說,兩種理論都認為,向下比較將會使心境得到改善,但選擇——啟動模型同時認為,向上比較會使心境變糟。也有觀點認為,社會比較的情感結果並非比較方向所固有,比較的方向性對幸福感的影響是一個不確定的指標。如向上比較同時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快樂效應,人們或許會感到自卑,或許會希望變成優越的他人。向下比較使個人感到優越,也會使人們相信自己的情況會變糟。Buunk等由此得出結論,比較的方向並非像過去假設的那樣與情感具有固定的聯係。

關於外傾性、神經質與社會比較及其情感後果的關係已有一定的研究。在神經質維度,壓抑的個體和低自尊者在經曆了向下比較後,體驗了強烈的幸福感,支持了向下比較理論。然而,低自尊的個體在經曆了向上比較後,自陳的幸福感大大減弱,支持了選擇——啟動模型。高神經質者比低神經質者對向上比較的反應更消極,幸福感受到更大影響。VanderZee, Buunk&Sanderman發現低神經質的癌症患者在向上比較後,正性情感得到增強,高神經質的患者並沒有體現出這種變化。因此,在人格與社會比較關係的研究中,神經質與比較方向及其結果的關係得出了矛盾的結論。尚未有人發現外傾性和社會比較的情感結果的關係。

上述分析表明,關於人格、社會比較及其對幸福感的影響得出的結論並不一致。這一方麵與比較目標的選擇方法有關,根據社會比較目標選擇方法的不同,可把社會比較劃分為兩種不同的範式,即強加的社會比較和應對的社會比較。強加的社會比較模型強調對比效應在解釋社會比較對幸福感中的作用,其觀點是如果相似的他人的情況更糟,個體會感到幸福;如果相似的他人的情況更好,個體會感到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