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青少年幸福感的培養與訓練(1 / 3)

幸福感是人們對日常生活滿意與否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因此它總是受到各方麵因素的影響:幸福感與物質(金錢)、人格、社會支持、家庭關係、學校教育等具有一定的關係。我們要提升自我的幸福感水平,就不僅需要認清對幸福感有影響的主要因素,還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這些因素所發生的變化。

一、對物質欲望的追求要有度

關於金錢對幸福的影響,是爭議較多的一個因素。對於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一般人會傾向於認為財富越多就越幸福,或者財富越多會使人明顯地有條件更幸福,當吃了上頓而沒下頓的人說他很幸福是值得人們懷疑的。但Diener, Horwitz和Emmons發現,在美國人當中,淨資產超過125萬美元的人幸福度隻是比隨機選擇的被試略高一點。更有意思的是,列在《財富》雜誌前37%的人其幸福度還低於美國人的平均水平。另外,就財富的數量而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的平均財富已增長了一倍,但現在的美國人並不比1945年時的人幸福。動蕩而貧窮的尼日利亞是當今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之一,排在墨西哥、委內瑞拉、薩爾瓦多之後與美國並列世界第16位。雖然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能為幸福的生活提供保障,但並不是產生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幸福更重要的是一種心態。我國古代許多文人隱士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們就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住陋巷”卻不改其快樂的心誌。國內有調查顯示,處於中等發達水平的城市中收入居於中等層次的人群其幸福度最高,說明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態。因此,我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時對物質生活的渴望是應該的,它作為人生活的一個期望和奮鬥目標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但它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也不是達到幸福的唯一手段。

二、重視人格的教育和塑造

1.重視人格教育

隨著教育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傳統的精英教育在向大眾教育轉變。教育的本質在於對人性的重視和回歸,知識教育隻是學習的一部分,完整的教育是促進人素質整體協調發展和走向成功的教育。作為人的素質的核心,人格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教育成功與否的最後的也是最根本的衡量條件。它是針對學校教育提出的一種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不是為學生準備好了應對未來的現成的知識技能和錦囊妙計,而是培養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自信、樂觀、積極向上、勇於迎接挑戰的探險者。人格教育就是要采用科學的方法評定學生的人格特點,包括長處和局限;通過教育和心理輔導補救人格的缺陷,促進其人格的長處或優勢得到充分的發展,培養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發展潛能、探索自我和環境,以創造人生的意義,從而導向健全的人格發展。

2.重視自身人格的塑造

相對於人格教育對象的大眾化而言,人格塑造是受教育者個人對自身人格的一種培養和塑造。要健全自身的人格,就心理層麵而言,個體必須對自我持肯定態度,能自我認識,明確自己的潛能、長處和短處。就社會層麵而言,人格健全的個體在社會環境中能有效地適應,並能妥善地處理人際人關係,其行為符合生活環境中文化的常模而不離奇古怪,角色的扮演也符合社會的要求,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且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要塑造好自身的人格,個體必須做到以下四個方麵:

(1)擁有積極的自我觀念。能悅納自己,也能為他人所悅納;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麵對並處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能恰當應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雖然也會麵臨人生的低穀和挫折,但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觀念總是占據優勢。

(2)能恰當地認同他人。能認可別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認同他人又不依賴或強求他人,能體驗到自己在許多方麵與大家是相通的、相同的;而且能與別人分享愛與恨、樂與憂以及對未來的美好的憧憬,並且不會因此而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