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在說笑中言明道理(1 / 1)

“滿朝文武皆忠臣”

乾隆皇帝風流儒雅,經常四出巡遊。或察吏治,或觀民情,或縱覽山水。有一次他沿衛河乘船南巡,動不動就靠岸詳察。船到達山東境內一個小鎮時。他又心血來潮,想了解一下民間疾苦。於是就命人叫來一個農夫,親自詢問當地農事、年景,又特意問及地方官吏賢明與否。農夫小心應對,一副恐懼模樣再加上濃重的鄉音,使乾隆皇帝興致更高,開懷之下,他指了指自己的隨行大員們,對農夫說:“你去認識一下我的這些大臣,看看他們忠與不忠,稱職與否?”因為是奉旨查詢,所以這些大臣也不敢怠慢,依次把自己的姓名、官職告訴農夫。其中有的人因害怕農夫把民間輿論據實上報或回答不周而觸怒皇上,心裏緊張異常,兩條腿突突直抖。農夫也明白自己的處境,不稱誰的心,自己也會引來禍殃,而無端的讚譽之辭,自己又實在不願講。他在這些大臣麵前端詳了一回,靈機一動,轉身對乾隆報說:“恭賀皇上,滿朝文武都是忠臣啊。”乾隆奇怪地問:“你這樣講有什麼根據嗎?”農夫一臉嚴肅,恭恭敬敬地回答:“我們這裏看戲時,淨角所扮的的奸臣,像曹操、秦檜一流,都是大白臉。而您這滿朝文武卻沒有一個這模樣的,所以他們都是忠臣啊。”乾隆哈哈大笑,賞了農夫又繼續他的“體察”了。

乾隆皇帝南巡,向農夫了解民間疾苦和吏治情況,可謂開明之舉。然而,要一個農夫奉旨查詢隨行大臣的忠與不忠,稱職與否,則近乎開玩笑了。一個小小的老百姓對京城官員有多少了解呢?至多是道聽途說而已,而且此舉是把農夫推向了風口浪尖的危險境地,因為無論說誰不忠或不稱職,都可能遭來殺身乃至滅族之禍。因此,他機智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官員轉換成戲台上的官員,然後再用戲台上奸臣的臉譜大白臉來衡量現實生活中的官員,沒有發現一個是不忠不廉不稱職的奸臣——當然是不可能發現的了!這又不是在演戲,可又的的確確是在演戲!看,一位農民,角色轉換的言語策略動用得多麼嫻熟,既諷刺了那些老爺,又保全了自己。

“請聽‘老佛爺’的演講”

某高校邀請話劇《光緒政變記》中慈禧太後的扮演者鄭毓芝作演講,主持者是這樣開場的:“同學們,今天,我們好不容易把‘老佛爺’慈禧太後請來了(掌聲,笑聲,聽眾的情緒頓時熱烈起來)!‘老佛爺’鄭毓芝同誌在戲台上盛氣淩人,皇帝、太監、大臣見了都諾諾連聲,磕頭下跪,在台下卻和藹可親,熱情誠懇。她方才和我談起,還曾扮演過《秦王李世民》中的貴妃娘娘,話劇《孫中山》中的宋慶齡。她是怎樣把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的呢?下麵就請聽她的演講(聽眾凝視主席台,熱烈鼓掌)。”

邀請《光緒政變記》中慈禧太後的扮演者鄭毓芝作演講,主持人卻直呼她扮演的角色名稱——“老佛爺”慈禧太後,這種具有現實和曆史時空間隔距離的角色轉換頓時產生了幽默效果,使聽眾於錯愕之中妙悟其趣,熱情鼓掌,並開懷大笑,從而營造了一個融洽熱烈的氣氛。這說明,利用角色轉換的方式臨時改變人物身份,可以產生妙趣橫生,活躍氣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