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文化產業“倍增”戰略視野中文學經典改編與影視品牌建設(1 / 3)

試論文化產業“倍增”戰略視野中文學經典改編與影視品牌建設

學術論壇

作者:何世劍

[摘 要] 改編文學經典依然是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和建構品牌的重要路徑,在文化產業“倍增”戰略視域中反思當下影視改編問題甚有必要。我們要改變改編影視作品時高揚“技術美學”而漠視“人文美學”、崇尚“工具理性”而抑製“人文情性”、臆測“人性”的共同性及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曆史性”維度等現狀,在工業化影視改編生產中堅守“藝術品格”和“人文精神”,做到“曆史的”和“美學的”內在統一。

[關鍵詞] 影視文化產業;“倍增”戰略;文學經典改編;品牌構建

影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核心力量。國家及地方相繼出台了“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倍增”戰略計劃,要最終落實這一戰略目標,並且較好地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有必要借助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澱資源,對其豐富的文學經典作品進行改編,激活其文化吸引力、影響力及市場號召力,建構起影視文化產業品牌。

如何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建構起影視文化品牌?改編文學經典作品,將之搬上影視表演舞台及放映,依然是值得踐行的重要路徑。據統計,每年生產的數量龐大的世界各國影片,來自改編的約占40%~50%。20世紀40年代美國幾家大電影公司攝製的5 000多部影片,其中屬於改編而成的有900多部,約占總數的1/5;整個歐洲自19世紀以來的所有文學名著幾乎都被拿來改編,出現了“契訶夫浪潮”“狄更斯現象”。在世界各種獲獎電影作品中,改編影片所占比例也很大。如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左拉傳》《亂世佳人》《蝴蝶夢》《教父》《巴頓將軍》《甘地傳》等均係改編之作。①另據統計,高爾基的《母親》前後5次搬上銀幕,《湯姆叔叔的小屋》曾9次改編,《哈姆雷特》曾17次改編,《卡門》曾20次改編,《茶花女》曾23次改編,《悲慘世界》曾23次改編。②可見一直以來,影視公司、導演及編劇們在製作影視時,在沒有富有新意腳本之時首先所想到的還是選擇經典文學作品,考慮如何用發達科技手段將之搬上銀幕。曆史證明,改編經典能斬獲各類獎項,幫助影視公司、導演、編劇及演員提升聲價,贏取讚譽。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和諧統一,則是衡量影視文化品牌的重要指標。

決定是否將文學經典作品改編成影視以及如何改編時,商業報酬、市場效益、經濟利潤等無疑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雖然著名影視評論家勒納塔·艾德勒曾指出:“並不是每一部文字作品都渴望被搬上銀幕。”的確也有不少成功的文學作者對影視導演改編他們的作品深惡痛絕。但值得指出的是,就文學作品是否改編成影視作品,站在以贏利為目標的影視製作公司及圖書出版發行方的立場來講,他們持有不同理解。例如,“好萊塢影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編影片,事實上出版商通常會將新書的樣書送給電影經紀人,希望能夠做一筆有利可圖的改編為影片的買賣。”③事實證明,有效地改編文學經典作品,能夠幫助影視製作公司、圖書出版發行公司帶來豐厚的市場利潤,實現雙贏的局麵,兩者的良性循環發展,能帶動影視文化產業及印刷出版產業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文化產業總額的“倍增”。據調查,在國外,小說《呼嘯山莊》拍成電影後,其一年的銷量超過了它被改編前92年間所有出版數的總和,普及本總共售出了70萬冊。小說《傲慢與偏見》因改編而擴大了影響,市場需求大大增加,各種版本的發行、營銷共計33萬餘冊。在中國,電視劇《圍城》上演後,小說一下子供不應求,短短幾個月翻印了6萬冊;促成了新一波“錢鍾書熱”,出版社迅速抓住商機,多次增印其文集,賺了個缽盈盆滿。尤其是“四大名著”被改編成電視劇後,熱播效應持續不減,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名著”營銷熱潮。以《西遊記》來說,每到春節、暑假期間,許多電視台把握小朋友們的觀看心理,爭相放映此劇,提升了收視率,拉升了廣告額。因《西遊記》電視劇的熱播,《西遊記》純文版、插圖版、連環畫、電子書、音像唱片等又暢銷起來,其他衍生的文化產品也在此期間大大增加了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