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這就是我的男人(上)(1 / 2)

鳳華城是一座老城,依山傍水。

雖然依山傍水,卻因窮鄉僻壤、沒有四通八達的道路,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這裏的人們一直都還過著溫飽的小日子,家家都沒有什麼積蓄。

在經濟大爆發的年代裏,這裏開始另辟蹊徑,東、南、北開發區的落成,在空閑了十年後,於十幾年前第一座私校的出現,開始出現商機。

過了東大橋,東山鎮開發區內,也開始工廠林立,人潮湧至。

因為經濟上的落後,政策上對私營企業是鼓勵和歡迎的,沒有什麼嚴格的條條框框,在第一所私校牟利暴發之後的不幾年,城南、北開發區內開始私校林立,而就此帶動起來小城的經濟發展。

私校主要招生對象為農村留守兒童和附近的外來務工人員家庭裏的孩子,原本農業大縣的鳳華城,在八零、九零後成長起來的今天,已經沒有多少年輕人還願意呆在家裏務農了,外出打工的風潮隻增不減,一眼望去,農田裏多為老年人的身影。

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不但要帶著孩子,還要做活。

正是住宿模式的私校,很好地解決了留守兒童問題,因此,雖然這裏已然私校林立,卻隻要能開辦起來的,也都順利發展了起來。

私校之所以能迅疾地在此“安家落戶”蓬勃發展起來,自然不止年輕一代的外出務工造成的留守兒童問題因素,原因是方方麵麵的,其中的一種緣故或許可以從“盛苑”私校董事長盛廣福的一次講演中覺察痕跡:

我們這裏的考生是極其辛苦的,特別是在考大學的問題上,若要想考上名校,必須要比那些大城市裏的孩子分數高出很多很多,方才能跟人家進同一所名校。而“名校改變命運”這是眾所周知的,在科技已然發達至今天的年代裏,每位家長都全身心付出的隻要能讓孩子上了好大學,並為此而無怨無悔。而公立學校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的大方略,在學習成績上已經沒有那麼重視了,特別是農村鄉下,一些明明水平很高的教師一旦能夠考上公職,便就跟有了鐵飯碗一樣,對教學忽視、懈怠,私校卻就如此脫穎而出……

城北橋以北的開發區,現在簡直是成了“校苑城”。幹脆,那裏就設立了一個“北苑社區”。

私校的建設發展一舉盤活了整個城市。

終於,在天時地利都具備的情況下,小城裏的普通老百姓們,也都開始漸漸有錢了。

經濟持續增長後的今天,鳳華城已然有了“小上海”之稱。

自然,勤勞的人們,都迎來了好日子,也還有不如意的,甚至貧困戶,歸根到底都跟一個“懶”字脫不開關係。

……

這家大排檔坐落在鳳華城以西的“中山街”,這裏唯獨還僅剩的一家大排檔,其餘都搬遷去了別的地方。

中山街毗鄰西菜市場,這裏原本是這座城市的城中心,鬧市區,現在一眼望去,滿目蒼夷,到處都是拆遷的痕跡,不錯,現在這裏正在拆遷,很多店麵都空了,有些上鏽了的卷閘門,也不再開啟。

大排檔是三個親姐妹開的,這家大排檔也叫做“三姐妹大排檔”。

一輛看起來很是厚重的黑色桑塔納小轎車停在大排檔一旁。

此時“三姐妹大排檔”還有一桌沒有散去,隻見了五六個人,三男兩女,桌上稀稀拉拉的幾盤菜、一盆湯,桌下啤酒瓶東倒西歪的倒是散落不少,其間還有一瓶已然空了的白酒瓶。

看來喝不少了。

“嫂子,恭喜啊,我敬你一個。”

說著這話的是個胖胖的年輕人,身高一般,平頭,戴著眼鏡,頗為斯文。此人名叫尹偉。

尹偉現在保險公司上班,未婚,基本算是啃老族。

尹偉敬酒的對象,名叫劉思慧,劉思慧是個不愛怎麼說話的女人,有時也熱情似火。

論起來外貌,劉思慧臉上不少雀斑,左邊顴骨上還有一顆小黑痣,瓜子臉盤,五官秀麗端莊,身材極好,個頭比一米七的尹偉還高點。

若是化妝抹粉便是一點都不會看出來臉上的雀斑,劉思慧卻總是素顏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