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
這是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很難。孔子說:一個人可以和他講直話,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像史魚一樣肯對他講直話,這就對不起人,是不對的。是自己的朋友,如看到他發生錯誤,寧可下一個警告,乃至他現在因此對自己不諒解都可以,自己還認他是朋友,他可以怨恨我,等到他失敗了,會想到自己的話是對的,那就對得起人。所以在可以講話的情形下,而不和他講話,是對不起人,不應該的。有時候有些人,無法和他講直話,如果對他講直話,不但浪費,而且得罪人。所以一個真正有智能的人,應說的時候直說。既不失人,也不失言。這個道理使我們想到曆史上範雎見秦昭王的故事。
秦昭王向他請教一次,兩次,他都不說話,使推薦他的人很難堪。範雎說我提出來的計劃,貢獻出來,可以使秦國馬上富強,在國際間稱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沒有專心一意來聽我的計劃,所以不能講。推薦的人後來再向秦王報告。因此第三次見麵,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單獨和範雎見麵,很客氣地求教。範雎一篇話就把秦昭王說動了,立即任命他當丞相。在戰國的時候,這一類的事情很多,這就說明了“說難”。
從人生經驗中知道,朋友之間這樣,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黴,這是時機不對。我們看到許多年輕朋友,做人家的領導,在上司那裏碰了壁。回來,一肚子牢騷。其實那個上司今天也許有件別的事情,心裏正在煩,做幹部的跑進去,報告不相幹的事,乃至與他心裏的事有關聯,就正好觸上了黴頭。所謂:“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所以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說話真難。這是要有許多人生經驗累積起來,才會了解的。學校裏同學之間相處,社會上同事之間相處,經常會碰到這種事情,說的不是時候,結果意見相左了。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以和他談卻不和他談,就會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談卻和他談,就會說出不該說的話。聰明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說出不該說的話。“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唐太宗語)說話是一門藝術,不少人一輩子也沒搞懂。一方麵,“一言而可以興邦”,“一言而喪邦。”三寸不爛之舌,敵過百萬之師。因此,可以發揮語言作用的時候不去發揮,是失去機會,失去人。另一方麵,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出言不當,反自傷也。”因此,要看人說話,不輕易開口。一旦開口,則“言必看中”,說到點子上。既不失人,也不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