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孔子主張在仁德麵前,在正義麵前師生一律平等,要知無不言,各抒己見。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相互啟發感悟。
這句話又有幾個觀念。先解釋文字:當仁義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反對老師,老師錯了還是錯了,並不見得老師一定對。老師做得不仁,就不對。另一個觀點,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並不是專製教育。他這句話就是告訴學生,隻要認真理、認正義。真理對了,正義對了,就不要考慮我這個老師怎樣了。也等於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他當時與他的老師柏拉圖發生了相左的意見,這種意見相左,並不是對老師不尊敬。真理所在,對於老師的意見,也沒有辦法同意的。這就是做學問的精神,把皇帝的意見都碰回去。不管是老師或皇帝,正義所在一定要爭,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必守的信條。
真正的君子,他的人生目的是實現和傳播大道,教化天下,所以可以承擔大事,但在小事上難免會難以顧及,有所失誤。同樣,小人的眼光雖然短淺,但卻對於小事能夠照顧周詳,大事卻無駕馭。鑒於這種特點,君子可以從事大事業,小人可以幫助幹些具體的事務,天下也就穩定而繁榮了。不要因為幹不了小事,便否認他的君子之德;不要因為能幹了小事,便認為他可以承擔大任。否則,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天下百姓喜歡的是仁德道義,隻要君子能夠把道義貫徹到天下,那麼百姓會山呼萬歲,這個功勞是莫大的,何必要去田間種地才算是關心百姓呢?統治者給百姓水深火熱,百姓會蹈之而死;統治者給百姓以仁義,百姓會因此而得生存和幸福。所以,真正的君子的任務非常重大。
仁義對於天下人來說,至關重要,可以說是真正君子的生命。所以,遇到仁義,即使是老師,那也不能夠退讓的。真理麵前,人人平等,而且老師所教導的正是人類的真理和仁義,所以決不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