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工程社會學與社會項目評價(4)(2 / 3)

工程不僅僅包括自然科學領域中人類認識、利用及改造自然界的活動,而且還包括社會科學領域中認識人類與生活於其中的人類社會,利用社會規律改造社會的活動,這種活動也可以稱為社會工程。社會工程也是一種工程,社會工程以社會運行模式和社會發展模式為研究對象,所以社會工程又是一種特殊的工程活動。事實上,任何一個工程活動,從構思、設計,到可行性分析,再到工程的實施,直到對工程結果實際效果的評價,都涉及諸多複雜的社會因素。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工程是嵌入在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之中的。因此,在研究工程實踐活動時,就需要把工程置於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之中,分析工程活動與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因為,人類所從事的各種各樣的工程活動都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工程都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工程。民生建設作為一項社會建設工程毫無疑問也是一項社會工程。

理解工程社會學,我們先要對工程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有一個基本了解。眾所周知,現實中的社會行動者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因此社會行動者的理性行動不僅會與其他行動者發生千絲萬縷的聯係,而且這種理性行動也是在特定社會結構之下和具體的社會關係之中實施的,是要受到這種社會結構的製約和影響的,這就產生了理性行動的“嵌入性”問題。當然,行動者的理性行為雖然嵌入在社會結構當中,但由於行動者自身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理性行動者,行動者在行動過程中,根據形勢需要,在具體的時空狀態下,可以廢除現有的規則,打破已有的規範結構,而創造、再生產出新的社會結構。毋庸置疑,工程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顯然也是一種理性的行動,也必然是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的。

簡單地說,工程社會學就是運用社會學的理論範式,通過分析工程與社會、工程與文化、工程與經濟、工程與政治等之間的關係,研究工程活動是如何嵌入在社會結構、社會關係之中等問題,也就是說,隻有把工程置於工程活動實施的具體時空背景之中,才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工程與社會因素之間的關係,厘清影響工程建設的社會因素,從而更深刻的認識工程活動的規律。

@@@二、民生與民生建設

民生問題,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老百姓的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麵上。民生問題是任何一個社會中,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正如鄭杭生所說的那樣,“民生問題就是一個社會成員,如何從社會和政府獲得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用來支撐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概括起來看,民生問題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個層麵的內容,主要是衣、食、住、行等關乎生存的基本方麵。這一層麵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即:社會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像人那樣有尊嚴地生存下去”。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狀況、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民生問題的第一個層麵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民生工程要確保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第二個層麵的內容,主要是指民眾在第一層麵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獲得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人不僅要生存下去,還要獲得生存下去的能力與條件。這一層麵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問題,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後,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基本的發展平台和發展前景。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進行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等等。第二層麵民生問題的解決在我國目前還麵臨比較大的困難,許多的條件尚不成熟,這需要我們不斷創造條件,優先解決可以解決的部分內容,逐步發展。

第三個層麵的內容,主要關注的是民眾良好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麵上的民生問題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主要注重的是民眾的“生活質量”問題,即:一個社會在解決了民眾的基本生存條件和提供了一定的發展機會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隨著現代經濟、政治、社會製度的全麵完善,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使生活質量得以全麵提高的社會福利。主要包括:民眾應當享受到更為全麵的社會福利,比如,公立高等學校的免費教育、免費的公共衛生和公共醫療、普及性住房公積金、全麵保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等等。這是屬於較高層麵上的民生問題,我國目前尚沒有能力全麵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麵的民生問題作為我國社會發展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係當中。

無論哪個層麵的民生問題,都是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民生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生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建設問題,更是社會建設問題。另外,民生的三個層麵上的內容具有一種逐層遞進的關係,即:前一層麵內容的基本實現是後一層麵內容實施的前提條件,當前一層麵內容基本實現之後,應當順理成章地開始後一層麵內容的建設。

鄭杭生指出,社會建設一方麵就是要在社會領域或社會發展領域建立起各種能夠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機製,並相應的形成各種能夠良性調節社會關係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另一方麵,就是不斷地研究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的新表現、新特點和新趨勢,創造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的新機製、新實體和新主體,通過這樣的新機製、新實體和新主體,更好地彌合分歧,化解矛盾,控製衝突,降低風險,增加安全,增進團結,改善民生。因此,社會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包含多方麵內容的極其複雜的係統性的社會工程,它涉及包括改善民生在內的社會體製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培育社會組織等等方麵的內容和任務。

民生建設作為社會建設的一種類型,就是要通過改善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就業、醫療、住房、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條件,持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將社會風險降到最低,保障社會的良性運行,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工程社會學視野下的民生建設

民生建設是我國進入21世紀實施的一項重要的社會工程,像其他工程活動一樣,民生建設也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之中的,民生建設不僅要受到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的製約,還要受到社會文化和社會體製的約束,隻有把民生建設置於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之中,置於社會的變遷之中,才能實施好這項關乎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工程。現階段我國的民生建設問題,不僅涉及麵廣,而且內容錯綜繁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解決民生問題上,政府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手段,特別是通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改善民生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175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3587元;從1978年到2005年,我國人均住房麵積,城市從6.7m2提高到25m2,農村從8.1m2提高到29.7m2;從1982年到2005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5年提高到8.5年。

1.民生建設現狀

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並不意味著中國民生問題已經得到很好的解決。前一個時期解決的民生問題,主要涉及一些初級層次的民生問題,主要解決了絕大多數人的衣食之憂,屬物質生活層麵的基本保障。而現在民生問題與時代的發展同步,其內涵也在不斷拓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指標的攀升無法掩蓋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以及相關民生問題不同程度惡化的現象。就基本的民生問題而論,更是如此:就教育方麵看,還存在著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夠、義務教育的福利性保障不夠、受教育的機會尚不公平等問題;從就業方麵看,現階段,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約800萬人,需要再就業的人員500多萬人,而鄉村需要轉移的則不是靜態的1.5億,而是動態的、持續的一支龐大的勞動力隊伍。要實現2020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城市化率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如果說在2020年我們的城市化水平還很低,達不到70%以上,也就談不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按照70%的城市化率來建設,就意味著農村將有4-5億人口轉移出來,如此龐大的人口是在未來10到20年中不斷轉移出來的。可見,就業形勢不但現在嚴峻,在未來十多年都將相當嚴峻。而就業問題解決不好,民生問題也就受到影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