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請賜給我們力量,好讓我們看見自己,如同別人看見我們。
——(英)柏恩斯
一、從別人的眼中看自己
有一則伊索寓言,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神,認為自己很偉大,是人們最敬重的神靈,經常沾沾自喜。有一次來到人間,看到人們塑造了很多塑像,其中很多都是自己的塑像,他高興得差點瘋了,特意去一個賣塑像店看一看,結果發現人們在賣塑像時,是把自己的像當添頭白送的。
從此,這個神再也不狂妄了。
寓言的寓意很深刻,諷刺也很明顯,然而世界上很多人不引以為戒。很多人喜歡批評別人,把別人批評得一無是處,好像真理就在他一個人的手中。還有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來顯示自己的博識和偉大。這樣的人,就是狂妄自大,而狂妄自大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素有歐洲戲劇之父美譽的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曾這樣說過:“這一點最重要,對自己的誠實,而且要日夜遵循,這樣,你就永遠不會被任何人蒙騙了。”
人生是美好的,猶如花朵,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謳歌、讚美過她。然而,人生也是充滿缺陷的,宛如花開花謝,或之於花朵上的瑕疵。人總是在追求人生的完美,所以,他需要改變人生的缺陷。隻有通過改變,人生才有可能完美。
要改變人生,首先需要了解人生,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失。否則,即便是有良好的願望,也隻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與願違。了解人生,可以進行自我評判,評判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進行自我評判,難免會帶有主觀成見,所以,要了解自己無疑需要一些更為客觀的評判。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可以通過他人的評判來了解自己。通過他人的評判,可以幫助一個人了解到迄今為止他已經完成了什麼,也可以幫助他獲得關於他本人的力量、非力量、以及弱點的實際結論。
通過他人的評判來了解自己是十分必要的,他人評判的力量通常遠比自我評判的力量要大,更能給人予撼動,增強人們進行改變的自我意識。
日本女歌劇演員菊子在小時候,曾一度想學聲樂,可惜她的聲音太小,隻好作罷;後來她想學鋼琴,卻又因當時手指關節的骨頭太軟也隻好作罷。
從事音樂事業一直是菊子的夢想,可是接連遭受兩次挫折,使得她開始變得悲觀和失望,她認為自己確實不具有這方麵的稟賦,她動搖了,產生了放棄從事音樂事業的念頭,盡管從事音樂事業是她所喜歡和夢寐以求的。
此時,菊子對自己的評判是:她不適合從事音樂事業。如果她真的遵照自己的評判放棄了她所心愛的音樂事業,那麼,在日本歌劇舞台將會缺少一名優秀的演員。
菊子後來之所以沒有放棄音樂事業,正是得益於他人的評判。就在菊子對自己從事音樂事業喪失信心,決意要放棄音樂事業的時候,合唱團的一位指導老師進行了一個全新的評判:她是一位難得的女低音人才。就是這簡短的一句評判,徹底改變了菊子對她從事音樂事業的看法和態度,從此,她的自信心倍增,覺得她的人生重又燃起了希望。她決意繼續從事她心愛的音樂事業,後來,她不僅在女低音演唱方麵取得了喜人的成績。與此同時,她還學會了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繼續往國外的歌劇舞台發展。有一次,她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演出了一幕單人歌劇。這次演出博得了觀眾的熱情讚溢。
菊子在音樂事業上獲得的成功,完全得益於那位合唱團指導老師的評判。事實證明,菊子開始進行的自我評判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麵性,因為她評判的依據是她所遭受的兩次挫折,她並沒有對自己的音樂稟賦有一個真實、準確的了解。然而,事實證明那位合唱團指導老師的評判卻是正確的,他的評判依據是他多年指導學生的經驗,他見多識廣,對音樂人才的了解是深入和全麵的,他不會因為菊子在從事音樂事業的過程中遭受了兩次挫折而否定她在音樂方麵的才能,他看到的不是表麵現象,而是問題的本質。
這個事例是很有啟發作用的。每個人的生活都具有局限性,哪怕是科學家,他在某一領域可能是權威,而對另一個領域他可能是陌生的。也就是說,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片麵性,認識問題不可能麵麵俱到,不可能處理任何問題都不發生偏差。這就需要從他人那裏獲取更多的評判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這樣才能做到全麵、準確地了解自我,才能為改變自我打好基礎。
概括地講,他人的評判不外乎兩個方麵:力量和非力量。在這裏,力量和非力量是兩個比較新的字眼。力量是對人的成功能取到有益作用的優點。為什麼在此不用“優點”直接取代為“力量”呢?這是因為人的優點並不能全部起到助人成功的作用,隻有那些能助人成功的優點才能被稱之為力量。那麼,之所以要用“非力量”而不用“缺點”,是因為“非力量”未必就是“缺點”。事實上,沒有哪個人可以在人生的每一方麵都表現得非常出色。非力量隻有在妨礙了人們去承擔,或者在人們作出相當出色的表現時,才能成為弱點。
對於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的“力量”和“非力量”因素,都應該盡可能地加以準確評判。如果一個人低估或者高估了自身的“力量”因素,那麼,他因失策作出的事業決定,所遭受傷害的程度就會增加。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正是忽略了這一點,從而導致了事業上的失敗。
約翰原是一家製造工廠頗受歡迎的高級主管,後來該公司裁減人員,他得到了一大筆錢而被辭退。過去他一直夢想開店,如今這筆錢給了他一個機會,他買下了一家利潤豐厚的汽車專用品店。可惜,在這個時候,約翰居然花巨資出國度假去了,從而忽視了詳細的收支登記工作。這引起了稅務官員的注意。結果是約翰開的這家汽車用品專賣店垮塌了,約翰也因此宣告破產。麵對自己的失敗,約翰居然找借口說:“供應商沒有信守承諾,而我又這麼忙,沒有時間整理賬簿,這個打擊太不公平了。”
約翰的這番言論很顯然是錯誤的,他的錯誤就在於他不能準確評判自身的“力量”和“非力量”因素。很顯然,導致了對他傷害的“非力量”因素是他對商業紀律的忽略,這是構成“非力量”因素的一大缺點,從他埋怨的語氣中,他很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約翰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剛愎自用的人,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剛愎自用的人,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評判自身的“力量”和“非力量”因素,他們往往顛三倒四,混淆了“力量”和“非力量”因素,從而導致了事業上的失敗。
由此可知,一個人認識自身的“力量”和“非力量”因素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很好地評判自身的“力量”和“非力量”因素,同樣需要借助他人的評判,從別人的眼中看到的自己,才是比較真實的。
當一個人全部的目的和所有的行為,都明顯而又直接地表現為享受人生時,他就不可能流芳後世。隻有按照人類統一的價值標準去充實人生、塑造人生、完善人生,才能真正地提高,才會得到後世的肯定與敬仰。
壯麗的人生是由艱苦卓絕的勞動換取的,是由閑暇的減少、勞動強度的加強而換得的,有時甚至是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對於人生目標遠大而又情操高尚的人來說,在緊張的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往往不是苦,而是一種充實的享受。人與人之間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區別正是緣於此。
人活著不能隻為麵包,要通過去追求、實踐真正的經商之道,在為顧客、城鎮、社會、國家盡職盡責中找到人生價值。對抱怨加班辛苦或工資低、不想幹的人,若減輕他們的工作量、增加補貼或提高工資,就能消除牢騷、不滿,就能像那些任勞任怨的老職工一樣高高興興地工作嗎?
改善了待遇和條件,在一個時期內恐怕會滿足,但是物欲是無止境的,滿足隻是暫時的。無論誰產生新的欲望,都會提出新的不滿、牢騷。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隻有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尋找人生的價值。工作著的人,是幸福的人!
二、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才能
才能是一個人內在固有的力量和能力,盡管才能可以通過教育和平時獲取的經驗加以發展,但卻不能製造。同時,才能還表示個人具有正在尋求的外顯的潛在力量。一個有事業心的人,他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發現自身所特有的才能,並充分地加以開發。
“天才盡天才的責任,人才顯人才的本事。”這是歐文·麥內狄士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人的才能,和人的身體器官一樣,通常在成年以前就生成並已基本定性了。現在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大部分才能是在幼年時期學習而得的,在人成長至能識字讀書之前,基本才能已經確定了。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人的才能就不再能往前進化,事實上,在人一生的曆程中,還能獲得很多的新的才能,這期間,一些人生價值觀和人生態度也會發生改變。但是,人這一生的作為基本上是穩固了的。
一個人的才能通過給他去滿足他失業的源動力。比如,一位受物質報酬所驅策的男子,可以憑借給人蓋房子,做建築商或者開辦工廠致富,如果他想依靠當警察或者清掃街道來實現他成為百萬富翁的想法則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良好的生活欲望,但是,這個世界給人的機會不可能有那麼多。人和人之間就這樣開始產生分別和差異,這時才能便成為了一個人獲得報酬的所有理由。才能是上天賜予人的最好的禮物,是一個人和世界進行溝通的橋梁。
在這裏,我們所說的才能是指個人具備的一種天賦才能,它使人很快表現出優異的資質,說通俗一點,擁有良好的天賦才能,能夠給人帶來良好的外在表現。
美國女演員安妮從小就表現出了在表演方麵的稟賦。大概在她三歲時,她就會繞著圈子轉,以展示她的衣裙,以便引起小狗和他人的注意。她的父母後來把她送到學校去學習芭蕾舞和朗誦,她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總是期待著上課。
被人成為“音樂天才”的莫紮特,在音樂方麵有著他人無法比擬的天賦才能。他三歲時就對音樂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姐姐大他五歲,有一次他的姐姐在一旁練習演奏鋼琴,他在旁邊靜靜地聽著,待他的姐姐演奏完畢,他爬上鋼琴,憑借記憶,居然把剛才他姐姐演奏的曲子完整無缺地演奏了出來。莫紮特在四歲時,就會作曲。有一次他的父親和一位朋友一同回到家中,看見莫紮特正聚精會神地在五線譜上寫東西,由於手小,連筆也拿不好,用筆蘸墨水時,連手指也伸進墨水瓶裏。他的父親連忙走過去問莫紮特在幹什麼,莫紮特認真地說他在作曲。他的父親用懷疑的目光看著五線譜上七歪八扭的東西,不禁大為驚歎,他發現莫紮特寫的東西不但符合作曲的規範和要求,而且還有充實的內容。
除了莫紮特和女演員安妮,有關具有天賦才能的人還有很多很多,相信每一個人都聽過很多這方麵的故事。
在比較詳盡地解釋了才能之後,還有必要再區分一下才能和力量之間存在著什麼區別。才能和力量是不同的,力量是一種已經存在的資源,才能則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已經表露或開發出來的,已經顯露為了力量;另一部分是還沒有被開發的潛在才能。
這裏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萊妮原是一個家庭主婦,有一次她的一位久未謀麵的朋友上她家,她的朋友走進門發現萊妮家的室內設計非常漂亮,連連打聽是誰設計的,萊妮說是她自己設計的。這樣一個偶爾的家庭生活的小事件,突然啟發了萊妮,使她明白了自己居然有著室內設計的才能。很快地,她幹起了家居室內設計這一行。到如今,她雇用了四個幫手,並請了一名專業奶媽來照顧她的小孩,而且最近她還在她所居住的城市買下了一家旅館。
假如沒有萊妮的那位朋友,萊妮的設計才能和商業才能肯定會終生會埋沒。從萊妮身上還能給人予啟發,即每一個人的才能是多方麵的,就像萊妮那樣,她的家務做得不錯,她這方麵的才能肯定也不賴。其實,每一個人的才能都差不多隻表現了一部分,大多數受環境的局限——比如社會階層、種族起源、家庭教育等——表露得不明顯或沒有表露出來。
於是,這又派生出一個問題,一個人既然有多方麵才能,那麼應該怎樣對自身的才能進行辨別,辨別哪一項才能最強,或者其中的哪一項才能最適合自身的成長環境,能夠加大你人生的源動力,使你的人生走向最大的成功。
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的經濟得以健康、快速發展。同時,他的薩克斯也吹得特別棒。他既有非常優秀的政治才能,又有不錯的演奏才能,對這兩項才能,他選擇了前者,如果他選擇了後者,他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薩克斯演奏家。一個優秀的演奏家和一位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的政治家相比較,顯然後者的積極意義遠比前者的要大。
俄羅斯剛當選總統普京也是如此,一方麵他有著不俗的飛機駕駛才能,另一方麵他有著廣為俄羅斯人民認同和讚賞的領導才能,他的當選,給俄羅斯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如果普京著重去發揮他的駕駛飛機的才能加以發揮,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名軍隊的將領。但是這和他的政治才能相比,卻顯得多麼無足輕重。
克林頓和普京對才能的選擇發揮無疑是成功的。但是,是不是人人都能像他們那樣做出沒有遺憾的選擇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些人,甚至是相當多的人做出了“釀成千古恨的選擇”。由此可知,一個人認清自身的才能,並對自身的多種才能加以區分、選擇,爭取將來獲得最大的發展,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其實,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不管做什麼工作,每一個人的目的都是為了掙錢過日子。在這個社會,除了小孩之外,每個人都有一個工作角色,以使自己免受饑寒。每一個人都擔當有一個工作角色,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擔任的工作角色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