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語重心長的對王心忠說:“老王啊,不是哥們沒提醒你啊,你可要小心了呀。關曉樂的手可真長,硬逼著陳九江和他換了分工。他這是什麼意思,啊?那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這話不用人提醒,王心忠都知道,這是關曉樂要拚了老命阻止自己入常了呀。
呂棟梁在的時候,開發區是他親自分管。呂棟梁走了之後,開發區就掛在縣長富春生的名下。
富春生想搞事情,所以讓陳九江這件小襯衫穿在他王心忠的大西服的外麵。可是陳九江也不是個糊塗人,自然不想長蟲吃大象,撐破肚子,所以就將這天大的功績拱手讓給關曉樂。那麼關曉樂想幹什麼呢?這就得從他和王心忠的關係說起了。
關曉樂和王心忠都是城關人,雖然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卻是同一天在同一所小學報名上的學。也是同一天係上沾著先烈們熱血的紅領巾,舉著右手,捧著課本學起了語文數學和品德。
從一年級開始,這倆人就坐在一起,成了親密的同桌。兩個人能做同桌,不是因為他倆都戴著紅領巾,也不是他們個頭高低配,看起來很有層次感,而是因為他倆的成績太好了,老是在班裏數一數二--王心忠總是第一名,而關曉樂也總是第二名。
他們的分數也很有意思,當關曉樂考九十九的時候,王心忠就考一百。若是王心忠考九十七,那關曉樂就跟商量好的一樣,一準考九十六。
甚至有一次,王心忠考砸了,隻考了個八十三,你猜猜怎麼著,關曉樂居然砸在了八十二上。這麼一點,就連老師也沒法解釋,他值得說:“你們倆呀,可真是命中注定的好同學,親兄弟。今後踏入了社會,兄弟手牽手,天涯任你們走。”
兩個人就這麼著,真的成了好朋友,在學校裏一直同桌到了高中畢業。高考之後,誰也沒考上個大學。於是就托了關係,到鎮政府裏去上班。
王心忠托的是七姑八大姨的表舅,關曉樂找的是七舅老爺的表外甥。最後,找的居然是同一個人,也都進了城關鎮。後來兩個人的工作軌跡雖然不盡相同,但是上升的路線又一次重複了上學的經曆--總是在王心忠提升了一級之後,關曉樂才能順利的升上一級。
兩個人就這麼你追我趕,你前我後,從副股長,股長,一氣都幹到了鎮長。隻是王心忠是城關鎮的鎮長,而關曉樂是下麵鄉鎮的一個鎮長。
當城關鎮黨委書記離職之後,王心忠的機會就來了。那一年他可是當時書記的不二人選呀。正當王心忠歡欣雀躍,快馬加鞭想要接過書記的槍的時候,一夜之間,城關鎮的大街小巷裏,都貼滿了關於他的大字報。
那個時候最流行的就是貼大字報,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官多大,隻要大字報上牆,靠邊稍息挨批鬥,是分分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