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還得自己演奏
音樂書屋
《您還得自己演奏》(Aber spielen müssen Sie selber)
作者:漢斯·烏爾裏希·施密特(Hans Ulrich Schmid)
德國Georg Olms出版社,2013年出版
說到音樂舞台,人們大多隻關注著藝術家或者編劇、導演,很少會想到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經紀人。 兩年前,傳奇的德國經紀人施密特(Hans Ulrich Schmid)去世,享年八十六歲。這本小書《您還得自己演奏》就是他自己的回憶錄,德文版,2013年問世。施密特原本想當一名鋼琴家,卻在施坦威鋼琴公司從事了管理工作,最後發覺成為一名音樂經紀人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於是他以“簡樸寒酸”的條件起家,創建了KDS音樂會策劃公司,為這份職業披肝瀝膽,終於成為了業界的旗幟性人物。
施密特在選擇音樂家方麵,多少有一點傾向性:英國音樂家常常優先,比如馬裏納(及其麾下的聖馬丁室內樂團)與施密特的合作關係經久不衰,書中大段深情的、對指揮巴比羅利的性格刻畫亦是明證。此外,布倫德爾、索爾蒂、布列茲等人也是他簽下的成功案例。至於本書的標題,施密特之女柯內莉亞表示,這來自於父親寫給一位青年鋼琴家的信——“經紀人可以幫你把音樂會的一切打點妥當,但演奏還是得您自己來。”
《弗朗西斯·普朗克:文章與訪談》(Francis Poulenc, Articles and Interviews)
編者:尼古拉斯·蘇東(Nicolas Southon)
英國Ashgate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前五個都是法國作曲家普朗克自己的筆記,涉及麵很廣,包括了他對斯特拉文斯基《詩篇交響曲》與《瑪弗拉》的看法(後者首演後業內斥聲一籮筐)、對女鋼琴家蘭多夫斯卡的回憶、對薩蒂鋼琴作品的見解等等,其中分量最重的可能就是普朗克對德彪西與拉威爾兩人的集中評價了。
而占據全書大約三分之一篇幅的則是普朗克1953年至1954年期間接受的十八段短小的訪談,它們最初是通過電波傳遞到愛樂者耳中的,現在終於成為了文字。采訪者、音樂評論家羅斯湯(Rostand)已經與作曲家結識了二十來個年頭,也是第一位將其性格歸納為“僧侶與調皮男孩的結合體”的人,因而采訪的內容具有相當的深度。普朗克在他麵前不僅談了自己的作品、創作方法、未來的發展道路,還說出了他對梅薩熱(“偉大的!”)、若利維、索蓋這些相對小眾的作曲家的偏愛,而鼎鼎大名的福雷《安魂曲》竟然是他“唯一痛恨的音樂”,勃拉姆斯也“太重、太長”。原書是法文版,但據英國讀者反映,英語翻譯得還不錯。
《劍橋威爾第百科全書》(精裝)
作者:羅伯塔·馬爾文(Roberta Montemorra Marvin)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2014年 出版
如果注明這本精裝劍橋威爾第百科全書售價一百磅,會不會嚇得你退避三舍呢?不過,作為英語世界第一本威爾第百科全書,它的稀有價值得到了專家的承認。
編者馬爾文倒是很謙虛:“這本書的功用是將威爾第世界內的所有信息彙總,然後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他口中所說的“所有信息”,其實是近八十位作者的悉心考證:他們圍繞著威爾第人生中的每一個關鍵人物、關鍵地點展開評述,而更深入的一層則包括了對其運用的歌唱技巧、所處時代的社會麵貌,乃至政治觀、美學觀的探討,最終才成就了這六百頁的巨著。
歌劇迷們應該會感到滿足,因為威爾第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得到了剖析,如《命運之力》就被分配了九頁,《阿依達》與《奧賽羅》各十頁,《麥克白》則有十一頁之多。此外,由《唐·卡洛斯》“孿生”而出的意大利語、法語版間的異同話題也被焦點關注。不過,有個小小的缺憾就是本書未能提供當下威爾第唱片的推介、評鑒,希望再版時能有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