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作者:顧溥樂
摘要:針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實際,積極研究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是探索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產業 存在問題 發展對策
把握全球文化產業發展趨勢,針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實際,積極研究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探索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現實意義。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文化產業管理體製和機製不順,市場配置資源的機製尚未形成。我國文化產業的管理在不同地區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政企不分等問題。目前,多數地區尚未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產業管理體製,文化、廣電、出版、旅遊等相關部門各自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場多頭執法。以音像業管理為例,其進口產品的內容審查、發行和市場管理、出版和複製分別由文化、廣電、出版三個部門管理。由於管理體製和機製不順,市場配置資源的機製尚未形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尚沒有分開,體製內的文化事業和體製外的文化產業兩張皮。國有事業單位改革不到位,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製和運營機製尚未建立或健全,更名改製的集團保持事業性質,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幹預較多,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缺乏活力。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錯位”並存。現行文化管理體製偏重於傳統文化事業型的管理模式,“管”、“辦”不分,對純公益性文化單位和市場性文化企業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辦法,重社會效益輕經濟效益。文化資源的部門分割,條塊分割仍然存在。新聞、文化、廣電、旅遊部門間,中央部門和省市間,管理相互重疊交叉,資源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矛盾突出,資源難以整合。省市間、地區間、行業間、不同所有製經濟間文化資源利用與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體製和機製的障礙和影響。許多不是國家文化體製改革試點的地方,在享受國家有關支持文化事業單位企業化轉製、文化產業發展優惠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麵,與試點城市和地區的文化事業單位、文化產業企業處於不平等的劣勢地位。市場發育不足,缺乏規範。市場配置資源的機製還沒有真正形成。
2.文化生態環境不夠理想,文化產業規劃政策不完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缺失,對文化“軟實力”的認識尚不統一。文化產業作為新的戰略支柱產業的定位尚不明確,文化產業在全國的目標定位、產業定向、路徑選擇、製度安排、支撐體係等重大問題,需要作深入的調查研究,做出科學的判斷和符合實際的決策。我國有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經濟競爭優勢的關鍵在經營人才,但文化經營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場經營主體和企業家人才的培育發展。放開文化領域投資、實行文化準入,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采取類似於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在鼓勵民間資金投資文化產業、改革文化體製放活文化生產力等方麵,目前都缺乏具體的政策。推進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轉變,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促進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需要在政策、製度和機製上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我國尚沒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大法,文化產業領域內的基本法律也處於缺失,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製。文化產業政策不完善,地區特別是未進入全國文化體製改革綜合試點的地區,尚未製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普遍存在,部分地區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還存在障礙。國家製定出台的文化產業政策在部分地區難以落實。
3.文化企業規模小,文化精品不多,核心競爭力不強。我國文化產業企業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除少數央企外,還沒有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文化企業根本來說是內容創意產業,在目前的文化企業中,在內容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不多,具有研發、創意的企業更少。文化產業門類眾多,是以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內容上具有文化創意、創新的企業,以參與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場的競爭,展示文化產業的雄厚基礎和競爭實力。文化精品是一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體現,但現有的文化產品還處於粗放型經營,大多數產品是文化原形的複製,缺乏創意和創新。就公益性文化事業而言,在公益性和保護性第一的前提下,對其曆史文化資源可以市場化的部分(如文物產品的複製、仿製和創新)缺乏開拓,對其可以同市場結合的部分(如同旅遊業結合)缺乏開放性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