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他創作出劇本《洛奇》,並帶著它重新拜訪了每一家電影公司,可換來的仍然是500次的失敗,500次的傷心。他就在這失敗與傷心中,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沒有所謂失敗,隻不過是暫時不成功而已,絕不輕言放棄!
終於,一千次的失敗紀錄把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感動了。結果,《洛奇》成了好萊塢電影史上的經典,而史泰龍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史泰龍的成功,是因為他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他選擇了能讓自己鍥而不舍地去追求的誌向,並一心一意努力奮鬥。這個窮小子的成功告訴我們:沒有夢,就去創;有夢,就去追。沒有什麼比年輕更有本錢。
不埋怨命運,不習慣貧窮
“命運”果然是個好借口,一些改變不了的或者不想改變的現實,一旦被歸結為“命運”,就變得理直氣壯了。
世界上沒有人會真正甘心貧窮,但是許多不太富裕的同學往往怨天尤人,認為財富是命中注定的,給自己的失敗和貧窮找借口,以為這樣便可以找回一點麵子。用“命運”的理由去欺騙周圍的人,說服自己,也誤導了自己的後代。前一輩人的貧窮理由給後一代人造成了思維觀念上的錯覺,認為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所以,他們繼續消極地對待人生。這樣,貧窮的人繼承貧窮,代代輪回。
實際上,用命運來解釋窮富恰恰是富人用來愚弄窮人的把戲,他們就是用這個理由來維護自己的財富、既得利益和地位。然而,窮人的最可憐之處就是甘心相信富人的這個“命運理論”,並始終習慣著貧窮的狀態。
一位沒有繼承人的富豪死後,將自己的大筆遺產贈送給了一位遠房的親戚,這位親戚是一個常年靠乞討為生的乞丐。接受遺產的乞丐立即搖身一變,成了百萬富翁。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你繼承了遺產之後,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乞丐回答說:“我要買一隻好一點的碗和一根結實的木棍,這樣我以後出去討飯時就更方便了。”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一是貧窮;二是夢想;三是家人。第一件不能等的事便是貧窮,這充分說明了它的重要性。貧窮不能等,因為一旦時間久了,我們將習慣貧窮,習慣後不但無法突破自我,甚至會抹殺了自己的夢想,碌碌無為地過一輩子。有的人習慣貧窮,一生都是貧窮的思想,注定要貧窮一輩子。不要把貧窮與富有歸於命運的折磨或青睞,想過富有的生活,先要有富有的思想,然後影響態度、行為,讓富有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個真正富有的人。
需要的是夢想,不是遐想
網絡職業論壇上有一個熱帖:“雖然工作是枯燥的,賺錢是辛苦的,但理想卻是遠大的!等咱有了錢,喝豆漿吃油條,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
有一位職業規劃學者作了以下回複:雖然這隻是一句調侃的話,但是裏麵自嘲現實的意味卻讓人深思。進入21世紀,貧困的挑戰變得更加嚴峻,社會底層的人民普遍存在絕望心理:窮人的後代還是窮人。窮人的心態窮人的思維,做出來的事也是窮人的模式,雄心壯誌也被消磨掉了,最終剩下的也僅僅是勞累時嘲笑自我的成功遐想,他們並沒想過改變。
人生沒有多少可供荒廢的時日,處於“一窮二白”狀況的我們尤其要學會把握時間。大人物要有大誌向,小人物要有小誌向。誌向的大小,決定我們生活的品質;有多大的夢想,就有可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富爸爸鼓勵我們道:“千萬不要氣餒,不要讓暫時的財務挫折影響了自己的夢想,夢想將會引領你度過這段艱難的歲月,身無分文是暫時的,沒有夢想是可怕的。”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非常著名的關於誌向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據調查結果顯示:27%的人沒有目標誌向,60%的人目標誌向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誌向,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誌向。25年後,研究人員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3%的人,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10%的人,短期目標不斷得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和工作,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的27%,他們的生活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