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34年以前,鬱金香和其他花卉一樣是由花農種植並直接經銷的,價格波動的幅度並不大。然而到了1634年底,荷蘭的鬱金香商人們組成了一種類似行業協會的組織(College),基本上控製了鬱金香的交易市場。這個行會強行規定:任何鬱金香買賣都必須要向行會繳納費用。每達成一個荷蘭盾的合同要交給行會 1/40荷蘭盾。對每一個合同來說,其費用最多不超過3盾。由於這些行會通常在小酒館裏進行鬱金香交易,他們所收取的費用也就常常被稱為“酒錢”(Wine money)。
由於鬱金香的需求上升,推動其價格上升,人們普遍看好鬱金香的交易前景,紛紛投資購入鬱金香合同。鬱金香球莖的收獲期是每年的9月。在1636年底,荷蘭鬱金香市場上不僅買賣已經收獲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在1637年將要收獲的球莖。這樣就不在僅僅是交易鬱金香了,而是在買賣合同!鬱金香的交易被相對集中起來之後,買賣雙方的信息得以迅速流通,交易成本被大大降低。在這個期貨市場上沒有很明確的規則,對買賣雙方都沒有什麼具體約束。鬱金香合同很容易被買進再賣出,在很短的時間內幾經易手。這就使得商人們有可能在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買空賣空。在多次轉手過程中,鬱金香價格又進一步被推高。
在行會的控製和操縱之下,鬱金香的價格被迅速抬了起來。買賣鬱金香使得一些人獲得了暴利。鬱金香價格暴漲吸引了許多人從歐洲各地趕到荷蘭,他們帶來了大量遊資。外國資本大量注入荷蘭市場,給鬱金香交易火上澆油。
在1636年12月到1637年1月之間,幾乎所有品種的鬱金香價格都直線上升。以一種稀有品種Gouda為例,其價格在1634年底僅為每盎司1.5基爾德(荷蘭盾),到1636年底也隻不過上升到每盎司2基爾德。
當鬱金香投機市場形成之後,Gouda的價格大起大落。在1636年11月價格猛升到7基爾德,隨後又回跌到1.5基爾德。到了12月12日其價格再度強烈反彈,直上11基爾德。過了新年之後,再猛跌到5.5基爾德。由於新投機者的加入,價格再次急劇上升,到1月29日已經突破了14基爾德大關。這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的振蕩幅度都超過400%。拿12月9日最低點(1.5基爾德)與12月12日的最高點(11基爾德)相比,3天之內價格上升將近10倍。超額利潤招來了四麵八方的投機客。
也許有人早就懷疑到鬱金香的價格已經完全背離了作為一種花卉的常規,但是倒買倒賣所獲取的暴利使得許多投機客們喪失了理智。到了1637年1月連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也被抬高了25倍多。例如,Switsers的價 格在1637年1月上旬尚且低於1基爾德,到月底就被炒到14基爾德,到2月5日上漲為30基爾德,在30天內漲幅超過了29倍。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每一個投機者都沉浸在突然發了一筆橫財的美夢之中。
按照當時一名曆史學家所描述的情境:“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賬。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複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夥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裏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
1637年新年前後,鬱金香的期貨合同在荷蘭小酒店中被炒得熱火朝天。此時,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的價格相比,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1637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隻有150荷蘭盾。不僅珍貴品種的價格被抬高,幾乎所有的鬱金香的價格都人為的被抬高。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期間內,鬱金香的價格被抬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鬱金香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輝煌。
(四)鬱金香泡沫的破滅
鬱金香泡沫隻維持了一個冬天,在開春之前,倒買倒賣的人逐漸意識到鬱金香交貨的時間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鬱金香的球莖種到地裏,也就很難再轉手買賣了。人們意仿佛識到這種投機並不創造財富,而隻是轉移財富時,總有人會清醒過來。人們開始懷疑,花這麼大的價錢買來的鬱金香球莖就是開出花來到底能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