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代大量白銀進入中國(2 / 3)

輸入馬尼拉的中國貨物主要是生絲、絲織品、天鵝絨、綾絹、綢緞、棉布、麻織品、珠寶、工藝品、鋼鐵錫鉛製品、硝石、火丵藥、食品、家禽、家畜等,尤以紡織品最多。這些原產自中國的茶葉、紡織品、工藝品等在美洲市場上大受歡迎,紡織品很快躍居馬尼拉大商帆輸往美洲貨物榜首。直至18世紀末,中國絲綢等商品仍占墨西哥進口總值的63%。對華貿易的繁榮,使太平洋貿易量一度超越大西洋貿易。僅1618-1621 幾年間,美洲投入對歐貿易資金為150萬比紹,而對東方貿易資金為165萬比紹。

中國產品在西方市場的暢銷使得中國對外貿易商品構成發生本質變化,國際收支隨之逆轉。 至晚明時,歐洲在火器、鍾表、"打簧器"、呢絨、船舶、玻璃等生產部門占出口優勢;但在國際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日用品生產方麵,中國商品憑借精湛工藝,優良的質量,低廉的成本,占據了很難撼動的優勢地位。

由於歐洲商品難以與價廉物美的中國貨競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後來躋身對華貿易的荷蘭人、英國人都不得不用硬幣購買中國商品,巨額對外貿易順差一直保持到19世紀初鴉片貿易興起之前。從中國運往美洲的是大宗的紡織品、工藝品、茶葉等日用品,而自阿卡普爾科返航馬尼拉的大商帆運載的主要是用以購買中國貨物的白銀。西屬美洲流往馬尼拉的白銀開始每年約100萬比紹,後來達200-300萬比紹,有時甚至超過400萬比紹。1571-1821年間,輸入馬尼拉的美洲白銀共計4億比紹之多,其中絕大部分又轉輸中國。

此外,還有部分輸入歐洲的美洲白銀通過貿易轉運澳門,然後流入中國內地。關於這一時期白銀流入中國的記載很豐富。據W。 L。 Schurz在《馬尼拉大商帆》中記載,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國商人把從新西班牙運來的白銀幾乎全部運走了";一位西班牙海軍上將則驚歎道:"中國國王能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修建一座宮殿。"僅1631年這一年,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這個數量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最強大時期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8倍!

大量的白銀湧入中國,引起了西班牙國王的重視。1593年1月、1595年7月和9月,西班牙國王曾三次頒發敕令,規定每年從墨西哥運抵菲律賓的白銀以50萬比紹為限,企圖遏止美洲白銀流入中國。但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敕令並沒能得到真正實施,就連菲律賓殖民地總督本人也公然違反敕令,攜帶大量美洲白銀進入菲律賓。

美洲白銀流入中國數量之大,一度使歐洲貴金屬輸入量銳減。美國經濟史學家漢密爾頓就曾指出,與1591-1600年間相比,1641-1650年間美洲黃金輸入歐洲數量減少92%,白銀減少61%,這一減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國-、美洲間貿易的擴大。由於美洲白銀通過菲律賓大量流入中國,17 世紀上半期某些西班牙人竟建議放棄菲律賓殖民地。

美洲的白銀除了被運往菲律賓以外,還有一部分輸往了歐洲,這些白銀又通過兩條渠道最終又到達了中國:一是西班牙金銀船隊每年載銀從墨西哥和巴拿馬地峽到西班牙的商業中心塞維利亞,再非法運到葡萄牙,與從秘魯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走私到裏斯本的白銀一起裝上大帆船,繞好望角運到果阿,它們在果阿卸掉歐洲貨.再補充些通過地中海和中東貿易區滲透到印度的白銀,經過馬六甲運到澳門。葡萄牙人用白銀為日本、印度、中東及西歐市場購買中國貨。葡萄牙船此時每年從果阿運到澳門的白銀約在6000至30000公斤不等。

二是西班牙金銀船隊運到塞維利亞的一部分白銀被轉運到阿姆斯特丹和倫敦,然後通過荷、英與中國的貿易而進入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