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金融風暴還沒完全退去,在1998年5月~6月間又開始了第二波金融風暴,緊接著1998年7月到八月又發生了第三次更為嚴重的波動。第二次大波動的誘因則主要由國內的“信任危機”引發的。第二次大波動其實早在1997年的時候就埋下了禍根。
1997年3月23日總統出於政治考慮,突然解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及解除其總理職務,引致政府、總統與杜馬在新總理任命問題上的爭鬥。經過三次杜馬表決才勉強通過基裏延科總理的任命。在這一個月政府危機期間,經濟領導受到很大影響,政府少收稅款30億美元,使拮據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時,由於新任命總理基裏延科年輕,資曆淺,缺乏財團、政黨的支持和治國經驗。人們對這樣一個新政府信心不足,遂導致不少投資者撤出市場。
議會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第二次金融市場波動的導火線。“俄羅斯統一電力係統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國家杜馬又專門通過關於該公司股票處置法,規定外資擁有該公司的股票份額不得超過25%。這樣一來,引起外資對俄政府的不信任,紛紛拋售股票。這個公司的股票在兩周內下跌40%,別的股票也跟著下跌25%~40%。受此影響,國債價格急劇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還債的負擔。美元兌盧布的彙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過俄央行規定的最高限額6.1850.而且,這次私有化政策變動已影響後續私有化的推行。最明顯的例子是俄羅斯石油公司擬出售75%股份而無人問津。當然,這也與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暴跌、人們不看好石油生產有關。
麵對上述不斷發生的金融市場動蕩,新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拯救措施。央行將貼現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斷上調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調至110%。同時拋售美元幹預彙率,外彙儲備由年初的200億美元減少到150億美元。另外,還大量發行債券,1998年7月13日又從IMF為首的西方大國金融機構借到226個億美元的貸款。
俄羅斯當時的內外債務總額不算高,還未超過GDP的44%。其主要問題是還債集中,短期債務缺乏償債能力,當時俄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債,近三年間將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1998年4月俄發行國債不到200億盧布,而當月還本付息高達367億盧布,借新債已抵不上還舊債,財政更加緊張。當時測算,1998年下半年內每月需歸還310億盧布,如新的國債乏人購買,稅收又困難,則還債額要超過國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須改變還債的期限結構,用借長期新債來歸還短期舊債,以錯開還債高峰。IMF原承諾年內將分3期先提供148億美元,無疑對俄推遲還債高峰起一定作用。
原以為,俄羅斯的第二次金融波動由於IMF和西方大國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緩解,至少能穩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個月,於8月中又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動,而且導致基裏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這次金融大波動的直接誘因是由於基裏延科政府貿然推行三項強硬的穩定金融措施,導致投資者對政府的信心喪失,葉利欽再次臨陣換馬,更加劇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穩定金融的經濟綱領,投資者對其能否產生預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會經濟形勢已相當嚴峻,政府的增收節支措施難以立竿見影,反映在債券上外資不願購買俄有價證券,相反還拋售手中的證券。俄報稱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證券市場上,原蘇聯欠外國商業銀行的舊債券的價格跌至麵值的36%,俄新發行的歐洲債券隻值一半。8月11日,俄羅斯的證券市場的短期國債券收益率激增至100%。
為增強投資者信心,俄政府對8月12日到期的國債進行清償。財政部將7月13日從IMF得到的48億美元貸款中撥出10億美元用於清償,餘下38億美元增加外彙儲備。原以為當天付出的53億盧布中會有一部分再購債券而回籠。事件去朝著政府估計的反方向發展,債民不但未購新債券,還將大部分清償款用於購進美元,其餘則或撤出市場,或留在手中以待時機。8月13日,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報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盧布貶值15%~25%。當天,俄國際文傳電訊社計算的10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大跌,跌到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幹外資銀行預期盧布貶值,紛紛要求俄銀行提前還貸。在這期間美國的標準-蒲耳氏計算機統計服務公司和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都宣布降低對俄外債以及俄主要銀行和大工業集團的信譽評估等級。同時,7月份稅收隻征收到120億盧布,而執行預算每月不少於200億盧布,缺口很大。在這些內外壓力下,政府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眼看國債券又將陸續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償還內外債240億美元,而當時外彙儲備僅為170億美元,不夠還債,更難以幹預外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