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宋代傳奇小說,出自《琳琅秘室叢書》。撰者佚名。魯迅校錄的《唐宋傳奇集》收入。小說主要寫了李師師的出身及其數遇徽宗,至靖康之變後削發為尼,終罵賊吞金而死的故事。
李師師者,汴京東二廂永慶坊染局匠王寅之女也[1]。寅妻既產女而卒[2],寅以菽漿代乳乳之[3],得不死,在繈褓未嚐啼[4]。汴俗凡男女生,父母愛之,必為舍身佛寺。寅憐其女,乃為舍身寶光寺。女時方知孩笑,一老僧目之曰:“此何地,爾亦來耶?”女至是忽啼,僧為摩其頂[5],啼乃止。寅竊喜曰:“是女真佛弟子。”為佛弟子者,俗呼為師,故名之曰師師。師師方四歲,寅犯罪係獄死。師師無所歸,有娼籍李姥者收養之。比長[6],色藝絕倫,遂名冠諸坊曲[7]。
徽宗帝即位,好事奢華,而蔡京、章惇、王黼之徒[8],遂假紹述為名[9],勸帝複行青苗諸法[10]。長安中粉飾為饒樂氣象[11]。市肆酒稅,日計萬緡[12],金玉繒帛,充溢府庫。於是童貫、朱輩複導以聲色狗馬宮室苑囿之樂[13]。凡海內奇花異石,搜采殆遍[14]。築離宮於汴城之北[15],名曰“艮嶽”[16],帝般樂其中[17]。久而厭之,更思微行[18],為狹邪遊[19]。
[1]汴京:五代梁晉漢周、北宋及金代後期皆以汴州為京都,故稱“汴京”。在今河南開封市。
[2]既:已,已經。卒:死亡。
[3]菽(shū)漿:即豆漿。菽:豆類的總稱。
[4]繈褓(qiǎnɡbǎo):背負小兒的背帶和布兜。引申為嬰兒時期。
[5]摩:摸,撫摩。
[6]比長:等到長大後。比:及、等到。
[7]坊曲:這裏指歌樓妓館。
[8]蔡京:仙遊人,字元長,徽宗時進司空,拜太師,封魏國公。章惇(dūn):浦城人,後徙居蘇州,字子厚,哲宗初知樞密院事,後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引其黨蔡京等,力排元祐黨人。王黼(fǔ):祥符人,字將明,宣和初拜特進少宰。三人都是史家認為的奸臣。
[9]假:借。紹述:繼承。指繼承與恢複宋神宗所行之新政。
[10]青苗諸法:指宋神宗時任用王安石實行的一係列新法,其中包括青苗法。
[11]長安:漢、唐國都,這裏借指汴梁。
[12]緡(mín):千文錢串作一串,稱作“一緡”。
[13]童貫、朱(miǎn):童貫:開封人,字道輔,一作道通,徽宗時,以供奉官主明金局。後以平方臘功,進太師封廣陽郡王。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朱:徽宗時,以“花石綱”進防禦使,豪奪巧取,流毒州郡者二十年。二人皆當時的奸臣。
[14]殆:幾乎。
[15]離宮:古代帝王正式宮殿之外另築宮室,以便隨時遊處,謂之“離宮”,與正式宮殿分離。
[16]艮(ɡèn)嶽:宋徽宗時,為遊樂在開封東北修建萬歲山,八卦中以“艮”象征山,故亦名“艮嶽”。
[17]般(pán)樂:遊樂。
[18]微行:便裝出行,不使人知其尊貴的身份。
[19]狎邪:也作“狹邪”、“狹斜”。原指狹路曲巷。古樂府有《長安有狹斜行》,敘少年冶遊之事,後因稱娼妓所居之處為狹斜,也作“狎邪”。
內押班張迪者,帝所親幸之寺人也[1],未宮時為長安狎客,往來諸坊曲,故與李姥善。為帝言隴西氏色藝雙絕[2],帝豔心焉。翌日[3],命迪出內府紫茸二匹、霞二端[4]、瑟瑟珠二顆[5]、白金廿鎰[6],詭雲:大賈趙乙,願過廬一顧。姥利金幣,喜諾。暮夜,帝易服雜內寺四十餘人中[7],出東華門二裏許,至鎮安坊。鎮安坊者,李姥所居之裏也。帝麾止餘人[8],獨與迪翔步而入[9]。堂戶卑庳[10],姥出迎,分庭抗禮[11],慰問周至[12]。進以時果數種[13],中有香雪藕、水晶蘋婆[14],而鮮棗大如卵,皆大官所未供者,帝為各嚐一枚。姥複款洽良久[15],獨未見師師出拜。帝延佇以待[16]。時迪已辭退,姥乃引帝至一小軒。棐幾臨窗[17],縹緗數帙[18]。窗外新篁[19],參差弄影。帝翛然兀坐[20],意興閑適,獨未見師師出侍。少頃,姥引帝到後堂,陳列鹿炙、雞酢、魚亞、羊簽等肴,飯以香子稻米,帝為進一餐。姥侍旁款語移時[21],而師師終未出見。帝方疑異,而姥忽複請浴,帝辭之。姥至帝前耳語曰:“兒性好潔,勿忤[22]。”帝不得已,隨姥至一小樓下湢室中浴竟[23],姥複引帝坐後堂,肴核水陸[24],杯盞新潔,勸帝歡飲,而師師終未一見。良久,姥才執燭引帝至房,帝搴帷而入[25]。一燈熒然,亦絕無師師在。帝益異之。為倚徙幾榻間。又良久,見姥擁一姬姍姍而來,淡妝不施脂粉,衣絹素,無豔服,新浴方罷,嬌豔如出水芙蓉。見帝意似不屑,貌殊倨[26],不為禮。姥與帝耳語曰:“兒性頗愎[27],勿怪。”帝於燈下凝睇物色之[28],幽姿逸韻,閃爍驚眸。問其年,不答。複強之,乃遷坐於他所。姥複附帝耳曰:“兒性好靜坐,唐突勿罪[29]。”遂為下帷而出。師師乃起,解玄絹褐襖,衣輕綈,卷右袂,援壁間琴,隱幾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30]。輕攏慢撚[31],流韻淡遠。帝不覺為之傾耳,遂忘倦。比曲三終,雞唱矣,帝亟披帷出[32]。姥聞,亦起,為進杏酥飲、棗糕、諸點品[33]。帝飲杏酥杯許,旋起去[34]。內侍從行者皆潛候於外,即擁衛還宮。時大觀三年八月十七日事也[35]。姥私語師師曰:“趙人禮意不薄,汝何落落乃爾[36]。”師師怒曰:“彼賈奴耳,我何為者。”姥笑曰:“兒強項[37],可令禦史裏行[38]。”已而長安人言籍籍[39],皆知駕幸隴西氏。姥聞大恐,日夕惟啼泣。泣謂師師曰:“洵是[40],夷吾族矣。”師師曰:“無恐。上肯顧我,豈忍殺我。且疇昔之夜[41],幸不見逼,上意必憐我。惟是我所竊自悼者,實命不猶[42],流落下賤,使不潔之名上累至尊[43],此則死有餘辜耳。若夫天威震怒,橫被誅戮,事起佚遊[44],上所深諱[45],必不至此,可無慮也。”
[1]寺人:指宦官太監。張迪為太監的小頭目。下言“未宮時”指其未閹割作太監時。
[2]隴西氏:指李師師。李姓世為唐代隴西大族,故後人以隴西氏指姓李的人。
[3]翌(yì)日:明天。翌:明也。
[4]霞(dié):藏族地區產之紅色毛織品。端:古布帛長度名。布以六丈為一端。
[5]瑟瑟珠:一種光潔明亮的珠。瑟:潔淨明亮。
[6]廿(niàn):二十。鎰(yì):古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
[7]易服:換了衣服。雜:混入。
[8]麾:指揮。通“揮”。
[9]翔步:指走得很快。翔:行走時雙臂張開。
[10]庳(bì):低矮。
[11]分庭抗禮:以平等的禮節相見。古代禮節,主人的位置在東客在西,客人與主人相見時,站在庭院的西邊向東與主人相對施禮,故稱“分庭抗禮”。後來因此比喻地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