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來說,語言、概念無比重要,似乎有了這些語言、概念我們才能去行動。如果沒有概念,我們似乎就根本無法理解這個地球上的任何事物,無法理解人、動物、植物,無法理解“你”和“我”。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具有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迷倒了許許多多的女人。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研究學問所慣有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和壞處分別羅列下來,才發現原來好壞均等。他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隻是徒增選擇的困難。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麵臨抉擇而無法取舍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最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應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
於是哲學家來到女子的家中,問女子的父親說:“請你告訴您的女兒,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但女子的父親冷漠地說道:“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
我們不是那位哲學家,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和他一樣喜歡活在一個憑空想象的世界裏,靠抽象概念、觀念、理論生活,希望通過演算或邏輯推理來求得生活的答案。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假如我們要結婚,是否就需要先去弄明白“丈夫”或“妻子”這些概念所表達的意思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的丈夫或妻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新鮮的、活動著、懂得愛的人,而不是一個可以用一堆語言來描述的死的定義或概念。
抱有概念,即信仰、觀念、理論、結論、定義等,抱有這些詞語去概念化地生活,那麼這些語言化的名詞或動詞就會阻礙我們真正去看、去行動。因此我們說我們有行動方麵的問題,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問題,我們還有行動和概念之間產生的衝突。正如那位哲學家一樣,用十年的時間去研究關於“婚姻”的概念,從而導致了他在抉擇時產生了行動和概念的矛盾,最終錯過了一位中意的伴侶。
看到這裏,你應該已經明白:概念隻不過是一堆陳舊的語言、觀念和理論,然而現實不是概念,現實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那麼,我們真的能夠拋開概念去生活嗎?
生活和概念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日常生活是我們每天單調地去辦公室上班,不斷地被孤獨、痛苦、恐懼折磨等。那些事,是實實在在發生著的過程,是我們生活中每天在發生的事。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痛苦,如果我們沒有東西吃,如果我們的親人死了,如果我們聾啞癡呆,那麼這些痛苦、饑餓、死亡、生病和概念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一個概念化的世界就是觀念的世界、公式的世界、理論的世界,是一個想象的意識形態構成的世界。一旦我們走進那個抽象的領域,我們將會完全迷失自己。概念能幫我們解脫痛苦、擺脫恐懼嗎?不能,所以,隻有當我們完全拋開概念去生活時,才能真真切切地領悟到生活是什麼。
當欣賞一朵花時,能夠不帶任何概念地去欣賞,隻是靜靜地去看,去覺察它的美麗,那樣我們就容易和花融為一體,進入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也能夠不用“經濟學家”、“政治家”、“老師”或“學生”、“妻子”或“丈夫”等種種概念和詞語去看那些與我們結交的人,拋棄那些概念所附加在人身上的相關形象和過去的意象,而隻是和他們交流,去聽他們說話、看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那樣,交往的過程中就不會產生交流的衝突和矛盾。當我們不再用成功、幸福這些概念來規範我們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就能感受到語言難以描述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