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建仙祠奸徒斂財物 證白骨開驗破群迷(1 / 2)

三人入門各歸寓室,資生便向心齋道:"表弟,我等來蘇多日,明晨擬欲旋裏,弟意何如?"心齋道:"表兄可獨自回府,弟擬由蘇乘輪返家,不複再至府上,較為便捷。"資生道:"這又何必?弟須同返舍間,再敘幾日,然後回鎮,亦不為遲。"心齋隻得應允。當行檢點行裝。明晨起來,一麵喚棧使雇舟,一麵算清房錢,辭別學海,遂下船解維而去。住了幾日,心齋倦遊思返,情見乎詞,學海(資生)不能再留,隻得擇日餞行。

酒酣對心齋道:"表弟的胸懷如今不比從前,但那改良風俗,維持社會是我輩專職,弟歸府後幸勿忘懷。"心齋一一答應。翌晨告別,兩下未免依依,這也不在話下。

卻說心齋歸後,他的好友徐守仁成德、龔心虞壯抱二人的住室,離楊宅都不及一裏,原時朝夕過從,最為親密的,如今聽得心齋已返,便約同來訪。久別初逢,自有一番談論,那徐、龔二人宗旨性情與前日的心齋差不多,心齋由吳返鎮後,即以所得於卞、汪者,薰陶徐、龔,漸漸移步換形,也就合同而化了。

有話即長,無話即短,轉瞬之間早已是冬盡春來。那心齋鑒於出門之得益,便也誌在四方。一日慕三竺六橋勝景,忽動遊杭之興。知成德無暇同往,因思單約壯抱。遂徑入壯抱書齋,見有一人正和壯抱暢談,細看時像是賣書客人一般。那人見心齋進來,便立起招呼,不複再言。心齋道:"客人有話,隻管談講,也得與聞一二。我們是老友,常常相見的,你不要拘文拘禮,為我打斷了談興。"說罷那客人重對著壯抱道:"適才先生問我安徽奇事,這事距今已有多年,憶安省英山縣西鄉,有一女子姓柯,年十五六,向有癡疾,輒十餘日不食,自雲不餓,因此日就尫嬴竟死。

鄰近有術士某,創言柯女已仙,將降福鄰裏,不當以常人殮,宜用兩缸對合封固,為立廟,置廟內,則軀可不朽。鄉愚無知,信從其說,爭斂錢建祠,由是男女具香燭進廟者,不絕於途。

湖南之羅田、黃梅、廣濟人,尤為崇信。往昔荒村,頓成鬧市。

女之父兄伯叔等,即就廟斂金,歲入不貲,借以購美宅,置良田,出入衣服花美,一鄉中爭相稱羨。稱其父曰仙父,兄曰仙兄,伯曰仙伯,叔曰仙叔,久之愈傳愈廣,來者日眾,漸有貴官大紳,轎馬赴禱。安慶省城僧某,本一無賴,聞其事以為可借此斂資,赴英山附女父兄,益神其說,香火愈盛,遠方窮民遂有攜家於廟之兩旁,支蓋茅屋,售香燭食物,以謀饣胡口者。

附廟十裏,舟車轎馬終日絡繹。女之父兄伯叔得僧輔助,斂錢益多。鎮有某巡檢,豔其父兄之驟獲多金,遣心腹致意,謂能饋贈如禮,當為保護,使可常享其利。那父兄人極愚戇,竟不答應。巡檢因羞且怒,立即赴城告變,謂僧即白蓮教餘黨,在鄉借教斂錢,蠱惑鄉愚,集眾製械,期以某日舉事。今恐甚,即欲通稟省垣,調兵剿捕。其時有縣尉顧某,長厚有識,縣令飭仆持刺往邀入署,詢其辦法。顧某道:’請勿造次,中必有故。若遽通稟省憲,派兵前來,事倘子虛,其何以應?恐不止得鹵莽罪也。’縣令道:’誠然,但究作何辦法,能為我勾當此重公案否?’顧某道:’有委敢不即行,請先赴鄉察視。’縣令道:’此去需役幾何?"顧某道:’數十人已足。’於是擇差隸捕役有膽力者,得三十餘人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