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椎牛期間,往往舉行鬥牛儀式。乾隆《貴州通誌》:“祀祖,擇大牯牛頭角端正者,飼及茁壯,即通各寨有牛者,合鬥於野,勝即為吉。鬥後,卜日砍牛以祀。”這說明鬥牛是在椎牛之前,具有占卜、喜慶和取悅於神的目的。
追溯鬥牛之始,應該上溯到獵牛時代。獵牛的核心活動是與牛鬥,從而攫取生活資料。隨著農、牧業生產經濟的出現,獵牛日趨減少,但是人類與牛的聯係有增無減,如飼養、牧放、役使、椎牛等,人類也把往昔的捕牛或鬥牛技藝搬到生活中來,形成了驚險生動的鬥牛娛樂。
過去一提到鬥牛,就想到西班牙的鬥牛士以及他同牛搏鬥的驚險場麵,有人甚至說,西班牙式的鬥牛為歐洲式鬥牛,唯獨歐洲有,其他地區不存在,而牛與牛鬥,則是中國式鬥牛,中國沒有人與牛鬥的鬥牛方式。其實,這種看法是很片麵的。中國固然有兩牛相鬥之戲,也有讓人與牛相鬥之戲,後一種形式由來已久,而且形式多變,遠比西班牙式鬥牛豐富多彩。首先,是人與牛鬥,即象人搏牛。
象人,指中國古代與牛相鬥的人,因其戴象皮帽或披象皮外衣而得名,這種象人鬥牛,是人與牛相鬥的異稱。《漢書?禮樂誌》:“象人。”顏注引孟康曰:象人“若今戲魚、蝦、獅子也。”象人搏牛是在考古中發現的,試舉幾例:
山東嘉祥武氏祠上有一組“搏獵圖”,其中一人拉角,一人持尾,把一頭肥壯的牛提拉起來,其下有一人,單臂握後腿,把一頭牛頭朝下提起來。該表現的就是人與牛搏鬥的形象。
徐州銅山縣洪樓漢墓上有一幅力技圖,其上有搏虎、拔樹、舉臼、擒鹿、提瓶和曳牛等形象。其中的曳牛者,頭戴麵具,身披熊或虎皮,手操牛尾,把一頭牛頭朝下,背在肩上,牛還蹬蹄掙紮。
河南南陽出土的鬥牛畫像石更多,有的象人與牛鬥,另外,還有的象人與牛周旋,躍躍欲試。
河南南陽發現兩幅犍牛圖,也是人與牛鬥,但是兩人參加,一人是戴麵具的象人,身披虎或熊皮,對公牛做挑逗狀,刺激公牛前來撞擊象人。正在此時,另一人從牛後衝上去,抓住牛的睾丸,用刀割之,於是公牛痛疼不止,掙紮不停。這種鬥牛是人與牛搏鬥,直接起源於獵牛方式。在山東、河南所發現的漢畫像石上就有不少人與牛鬥的形象。但是鬥牛人都是佩戴麵具,披獸皮、象皮,故曰象人鬥牛。方法是由鬥牛人逗引公牛來應戰,然後鬥牛者把公牛製服。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還保留著這種鬥牛方法。
浙江金華地區有人與牛鬥的習俗,以把牛摔倒為勝。壯族也有摜牛遊戲,也是人與牛鬥。方法是人衝向猛悍的牛,用手抓住牛角,並且用頭頂住牛的天靈蓋,互相頂架,當牛往後退卻時,頂牛人把牛角往上一抬,用肩頂著牛頸,水牛出氣困難,前足失去平衡,此時摜牛人以腳別住牛腿,用肩撞牛,使牛翻倒在地。另外,在寧夏、甘肅地區,回族在喜慶之際必舉行摜牛比賽,由一人一牛入場,牛要披紅花,鬥牛者著披風,雙手握住牛角,與牛進退,鬥牛者以突襲的動作,即將牛角扭向一側,用右肩扛住牛下巴,使力把牛脖子一別,即把牛摔在地,取得摜牛的勝利。關於摜牛,回族還有一個傳說,遠古時期回族椎牛時,必須用幾個人才能把牛摔倒,十分費勁,而且危險,有一次一個青年獨自就把牛摔倒了,捆住牛,受到眾人誇獎,從此人們都模仿他的辦法,一人摜牛,久而久之,使摜牛成為一種民間娛樂活動。
在談到象人鬥牛時,還應該看看國外的鬥牛情形。在西班牙、墨西哥、南美都有鬥牛風俗,又統稱歐式鬥牛。歐式鬥牛傳至我國澳門,在澳門也有鬥牛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