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功能,在農業生產上是很突出的,它不僅是耕田的基本動力資源,也是農業運輸、積累農家肥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我國從什麼時候開始牛耕,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有商代說、春秋說、戰國說和漢代說四種。現在看來,漢代說已不能成立了,因為出土過不少遠在戰國時期的鐵犁鏵,這說明當時犁耕已經相當發達,而且形體較大,不像是人挽犁,而是由牛挽拉的,這就為牛耕起源於戰國時期提供了鐵證。然而,人類用牛耕田的形式,並不起源於犁,而有更原始的運用方式,這就是牛踩田。所以,在探討牛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時,必須從牛踩田談起。
牛踩田又稱牛踏田,也稱踏耕、蹄耕,是一種不用耕具的動物踏田耕作方式。1993年,作者曾赴海南島黎族地區進行民族調查,先後跑了陵水、三亞、樂東、東方、白沙等市縣20多個村落,對黎族的稻作文化進行了實地考察,其中發現黎族仍還保留著以牛踩田的原始耕作方法。
(一)牛踩田
黎族的農業發展極不平衡,大體有三種耕作方式:一種是山欄地,它是用火耕方式進行的,即在山地上選一片林地,樹木大小適宜,光照充足,然後用砍刀伐木,曬幹後焚燒,以樹木灰為肥,進而用尖木棒點種,不耕不耘,但是,看護莊稼是重要的農活,這種地種幾年之後就要丟荒。另一種是犁耕地,土地為人工開辟的水田,灌水後,先犁後耙,所用耕犁與漢族無異,耕作方法也近似漢族。還有一種是原始的水田耕作,即牛踩田。
所謂牛踩田,也是先用鐵鍬、木鍬開出成塊的水田,周邊堆泥為壟,中間較低,並能灌渠引水。雨季來臨之際,水田即存有許多雨水,水源不足時,則從水渠引水,把田泡浸若幹天,待水田土質鬆軟後,黎族人就把成群的牛轟到田內,少者五六頭,多者幾十頭,任其水牛在水田中反複踩踏,使水田翻一個個,就如犁田一樣。據觀察,一塊半畝的水田,要用十頭牛踏三個小時左右。
在古代文獻中,也有許多關於牛踩田的生動記述:
光緒《昌化縣誌》卷一:“西南浮沙蕩溢,墾之為田,必積牛之力,蹂踐既久,令其堅實方可注水。”
《崖縣現狀》:“其耕田,多集牛七八頭,入田踐踏,使田泥糜爛,然後插秧。”
《黎岐紀聞》:“生黎不識耕種法,亦無外間農具,春種時用群牛踐地中,踐成泥,撒種其上,即可有收。”
《瓊黎一覽》:“生黎不知耕種,惟於雨足之時,縱牛於田,往來踐踏,俟水土交融,隨手播種粒於上,不耕不耘,亦臻成熟焉。”
在《瓊州海黎圖》中,也有一幅牛踩田的形象記錄。
黎族不僅用牛踩田,還把牛力用於製磚上。有一次作者從山榮到誌高,路邊就有一個磚瓦廠,有幾位婦女在和泥,但是不用人力,而是以兩頭牛,在一個圓形坑內,堆土衝水,讓兩頭牛在其中反複踩踏,這說明牛踩田並不限於耕田,也運用在手工業生產上。
(二)牛踩田分布廣泛
牛踩田並不限於黎族地區,在過去的壯族、苗族地區也存在過。而且是一種世界性的分布,試舉幾例:
古代巴比倫的蘇美爾人,就有牛踩田方式。《農人曆書》:“昔時一個農人教導他的兒子,當你準備著手你的田地時,密切注視堤堰溝渠和護堤的開口處,當你把田淹灌時,水在田裏不致升得過高。你把水排完後,注意田裏浸透了水的土地,要讓它為你保持為繁殖力旺盛的土地。讓掛掌的公牛為你踐踏它,把野草除掉,把田弄成平地後,用每把重三分之二磅的窄斧平地修整之。讓持鎬者為你把牛蹄印除掉,弄平;而後讓他們把所有的裂縫都用一個大耙耙過,並拿鎬把田的四周都刨一遍。”
《李朝實錄》中《朝鮮人漂流記》中稱每年十二月份,用牛踩踐水田,然後播種,正月移秧,不除草,二月的稻子可長一尺高,四月份就成熟了。
日本的西南列島,如那山島、八重山島、衝繩島、奄美群島、琉球群島、種子島等地,平時把牛群放在山上吃草,春耕時把牛趕回來,以牛踏田,稱為踏耕。
越南的芒族,一直流行牛踩田耕作方式。
菲律賓、斯裏蘭卡、東帝汶等地,也有牛踩田的記錄。
東非馬達加斯加地區也有牛踩田的風俗。
通過以上例證說明:一是牛踩田是先於耜耕和犁耕的一種原始耕作方式,其可貴處就在於已經利用畜力為人類服務;二是牛踩田分布廣泛,在亞、非等地區都有流行,由此可說明它存在的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