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是人力或畜力牽引的劃溝式翻地農具,是古代農具的主要形式,反映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水平,而且犁具的發展變化,又影響了其他農具的發展變化。但是,不管犁具如何變化,都是離不開耕牛牽引的,因此,在談到牛在農業上的作用時,必須考察一下犁具的演變過程,從而更能理解牛對古代農業發展的貢獻。
(一)犁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
有的外國學者認為犁耕是在一個中心地區發明的,然後傳到其他國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學者家永泰光,他曾寫了一本《犁與農耕文化》,該書係統介紹了西亞、印度、中國、東南亞和日本等國的農具和耕作方式,他把東南亞地區的犁分為三種類型:框架犁、印度犁和馬來犁,他認為世界犁的起源,原來隻有一個中心,即在印度西北部,後來向東、西和南方傳播,進而形成第二次起源地,包括三個地區:一是中國犁耕中心,第二是地中海犁耕中心,第三是東北非犁耕中心。不過,上述說法並沒有得到考古學的支持,恰恰相反,中國考古學的發現,卻證實中國不僅是水稻發源地,大大早於印度,而且中國也最早發明了犁具。
考古發現是最好的證據。
在江浙地區的史前考古中,發現不少石犁,基本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小型石犁,全長15厘米,兩腰長11厘米,寬20厘米。頂端夾角60度,後為弧形突出,厚1.5厘米,中心有鑽孔。在吳興邱城第四號墓有出土。在上海湯廟、廣富林等遺址也有出土,屬於崧澤文化中層,介於馬家浜和良渚文化之間。
一種是中型石犁,長25厘米左右,後端有方形凹缺或弧形缺口,使兩腰如後掠式雙翼。在餘姚上林湖、紹興陶堰、嵊縣崇仁,嘉興新篁均有出土。
一種是大型石犁,全長50厘米左右,厚1.5厘米,平麵加大,尖鋒夾角44度左右,兩腰稍微弧出,後端平齊或弧出,中間常有1-3孔。該器出土最多,如杭州水田畈、錢山漾、桐鄉石門元帥廟、蔡家墳、嘉興餘新星、黃岩鄭安等遺址均有出土。
總之,這些石犁,實為石犁鏵,共同點是體形扁平,平麵呈等腰三角形,刃部在兩腰,其夾角在40°~50°之間,多以片狀貝岩製作。背麵平直,保留著自然破裂麵,無使用痕跡。正麵稍隆起,正中平坦如背麵,兩側磨出光滑的刃部,有磨損痕跡,中心有孔,1-3個。前鋒尖銳,後端稍厚。那麼,怎麼認識這些石犁呢?
首先,這些石犁是犁具的重要組成部分――犁鏵,由於石犁質地脆弱,由軟質石料磨製而成,所以它與犁床的安裝方法與金屬犁鏵不同,也就是說,它不能單純在土中劃溝,這樣會折斷。其安裝方法,是先有犁床,床呈三角形平麵,大小與石犁相當,然後把石犁放在犁床上,上再加蓋一層木板,然後以木釘固定,這樣石犁被上下木質犁床包圍了,僅留有尖鋒和兩腰刃部,從而克服了石犁的缺點。這種安裝方法的目的,主要是保護石犁,又不失其利刃,因為石犁夾在犁床的夾銎中。
石犁在中國各地都有發現,如內蒙古東北紅山文化出土一種葉狀石犁,山西龍山文化出土一種三角形石犁。傳說雲南大理過去以羊拉石犁耕作。檀萃《滇海虞衡誌》:“羊於滇豐盛,俗以養羊為耕作。”看來石犁是存在的。
其次,石犁的犁架是什麼樣的呢?從石犁特點並參考民族學資料來看,江浙遠古的石犁架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石犁鏵特征看,已經有犁床設備,該床前端呈三角形,扁平狀,但該床有上托,上有蓋板,形成夾銎,以便包住石犁,其床要略窄於石犁鏵,否則石刃就不能外露了。從石犁大小看,當時的犁是較大的,犁床甚寬,用處是:一犁地麵積大,二在水田中有一定浮力。
第二,在有些犁架上,可能已有犁箭設備,這種設備首先是加固犁架用的,其次是犁鏵後依的托柱。尤其是有些石犁後端為內凹狀,或為弧形,這些缺口處正抵依在犁箭上,使犁鏵有一定抗力,保護石犁。當時的犁箭是否還能調節耕地深淺,目前還不得而知。
第三,應該有一根長轅。無論是人挽還是牛拉,都必須有一根犁轅,從石犁較大看出,犁架也是較重的,因此犁轅也是修長的。至於挽拉動力,是人還是牛,目前還難以確認,不過,一人是拉不動的,必須若幹人才能拉動,從當時已經普遍飼養水牛看,利用水牛拉犁也是可能的,具體方式可能為兩牛抬杠。
此外,關於犁壁是否已經出現,也難以確認。在有些犁鏵正麵,中央有起脊的現象,其上的蓋板也應該是起脊的,即中央高兩邊低,當破土劃溝時,土可向兩側翻開,起到翻耕的作用。戰國、漢初的鐵犁鏵上均無犁壁,但是鏵中央皆有突脊,其功能無非有二:一是使鐵鏵堅固,二是可有翻土之效。
中國史前石犁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否定了犁起源於一個中心的傳說法,如同農業起源於世界幾個中心一樣,在各個農業起源地,都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農具,其中包括犁具在內。中國各地出土的石犁表明,中國也是犁的起源中心之一,具體地點就在長江下遊地區,這是同當地有發展的稻作農業分不開的。
其次石犁的出土,把中國犁耕起始年代上溯到原始社會晚期。
江浙發現的石犁,年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這樣我國犁耕之始,既不是起於春秋戰國,也不是商代,而是在原始社會晚期就出現了。恩格斯指出:“有了耕犁以後,大規模耕種土地,即田間耕作,從而食物在當時條件下實際上無限製地增加,便有可能了。”特別是牛耕的發明,“家畜用其力補充人類筋力,它具有極偉大意義的新因素”。這樣不僅提高了耕作技術,提高了產量,還以畜力代人力,使騰出的人力從事其他生產,擴大了社會分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此外勾畫出犁耕發展的階段性。
過去一提及犁耕,就想到牛耕和鐵犁,其實遠在鐵犁出現前,還有石木犁和青銅犁,後來才有鐵犁,這是犁製改革的三階段。人們對鐵犁、青銅犁無爭議,但是有無石木犁階段就有爭議了,事實上,有許多證據證實有石木犁階段:
第一是文字學資料。《說文解字》:“?,兩刃曬也,從木?,象形,宋魏曰?也。”苯就是木質的犁,從木,三角形,兩刃,在土中破土劃溝。
第二是古文獻。《新唐書》卷144,北狄“剡木為犁,人挽以耕,田獲甚褊”。
第三是民族學資料中有不少木犁。
以上事實說明,石木犁是普遍存在的,在犁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犁耕的初級階段。後來所有犁具的產生,都是以原始木犁、石犁為前提的。
(二)犁具的分類
耕犁是比較複雜的農具,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土質有別,生產力發展程度不一,人類發明了豐富多彩的耕犁。因此有多少犁具,是說不清的,怎麼分類,也難以找出一個模式,筆者認為有多種多樣的分類法,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1.以犁鏵質地分類
犁鏵是犁具破土劃溝的機件,是犁的刃部,無此不成犁。但是古往今來,犁鏵最富於變化,形成一定的曆史階段性。正如前麵所述的,最早的犁鏵是石製的,或者是木製的。對石犁鏵我們已有過詳述,現在再談一些木犁鏵的情況。如在藏族地區有全木製的犁,從犁鏵到犁架全都是由木料砍製的,包括犁鏵在內,但是這種木犁適合土地鬆軟的地區,而且是雨後耕作。其在中國的分布地區是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和四川等地,這說明木犁分布相當廣泛。據宋兆麟先生提供,在四川木裏縣俄亞地區的納西族、西番人、麼些人和藏族現在還以木犁耕地,在其犁轅後邊有一犁床,犁床向下有一孔,是安木犁鏵用的。這種木犁鏵兩頭尖,中間粗,類似棗核狀,但細長。盡管木犁鏵是由硬木砍製的,但犁地時還是磨損嚴重,因此每逢下地耕作,必須背一捆木犁鏵,一般犁兩三條壟就換一個木犁鏵。這說明木犁鏵有相當的局限性。